美感與設計課程

紙Mail

核心概念
  • 學生能認識美的形式原理對構成的影響。
  • 學生能深化構成構面的概念與應用。
美感知能
  • 學生能學習點、線、面所構成的造型大小、長短、疏密、明暗的組合配置技法。
  • 學生能使用代針筆、尺規來進行構成的繪製創作。
  • 立體造型型態構成觀察,最初由學生根據直覺判斷,自主地選擇立體具象物進行自由組合,並在物體間尋找可深化的切入點,著手進行畫面的整體調整,解構分析,打破現實物體輪廓的束縛,重新構建新的畫面秩序,完成立體向平面型式的轉化。

課程概說

本課程以探索構成為主軸,希望能利用如壁磚圖案、地毯、桌椅等生活物品探索發現構成元素,進行觀察、檢視並比較構成差異,讓學生發現其實「構成」的可能性存在於日常生活中,而你卻不曾仔細觀察個生活物品的構成形式與變化;本次課程透過構成收集與觀察分析,讓學生去拆解日常物品的構成配置,嘗試發現構成的形式、配置及疏密間的組合所呈現的構成美。進而透過明信片創作歷程促使學生思考構成與日常的關聯性?明信片類型與自身目的之關聯性?思辨構成藉由大小、疏密、濃淡分配所給予的感受?藉由活動歷程的構成分析與多元應用,培養學生對構成的敏銳度、感受性、傳遞效果。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從課程中學習發現構成,並嘗試體驗及實踐,了解生活各物件的構成構面,思索是否會影響整體的日常生活環境的美感構成,因此希望學生透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具備以下成果:

1.能認識構成構面。

2.能了解構成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3.從生活著眼觀察,理解構成的相互關係。

4.構成構面如何應用於生活用品。

5.生活用品中的構成衝突有哪些情況。

6.良好的用品構成圖案運用。

7.能覺知構成經不同比例排列所呈現出的視覺感受。

8.能應用構成的特點於明信片的設計。

9.能對自己與他人的作品進行分享與思辯。

教師課後省思

此次課程規劃讓學生藉由生活面向探索構成的分析與配置,使學生透過觀察、比對、分析歸納其差異性,讓學生發現構成美其實存在於日常生活當中,只須透過細心的觀察,皆能尋找到構成美的存在。

構成探索課程已進行第二次,學生在構成探索的表現上較前一年的表現活潑有趣,課堂互動與構成表現皆反映出這樣的現象,思索其差異因在於高一色彩課程所給予的探索自由度,使學生更能自在且有自信的表現此課程。因此在構成能力的建構上,更勝以往的學生表現。

課程規劃
  • 01
    引導有感

    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例,說明其構成應用及其差異性,延伸至居家空間之構成表現,觀察構成元素應用之方式。

  • 02
    探索日常構成

    學生分組紀錄、觀察各生活用品進行構成分析,歸納出該物件的構成要素,分辨出良好的構成條件與不恰當之構成方式,與組員討論各物品的構成配置,並思考構成所帶給你的感受為何?並試著描述其感受並記錄下來。

  • 03
    構成配置練習

    依歸納出之構成元素,請學生進行構成配置練習,並與該組所記錄之資料進行比對,完成該元素之配置練習。

  • 04
    多組構成元素配置組合

    學生運用多種元素,進行構成設計(明信片設計),嘗試應用生活中所發現之元素,完成具備構成之美的作品,且學生能說出構成元素間的關聯性。

  • 05
    構成設計比對

    學生運用完成的作品與紀錄之資料進行分析比對,檢視是否符合日常生活構成構面,且能描述其構成應用特點。

  • 06
    構成設計分享

    學生作品分享與討論並票選最佳構成設計應用(明信片設計)。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