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之我

核心概念
  • 能認識、體驗美的構面,提昇對質感感知的美感程度與涵養。
美感技術
  • 試著將調查的主題依自身經驗的連結,進行質感形式的發想與運用。
  • 用塊狀質感構成來達到美的平衡。

課程概說

【質感之我】的課程規劃,下學期針對質感的認知、意象並進行自我的省思與討論,先分析質感的觀感,建構孩子理性的質感美感分析能力。其次再讓孩子到生活經驗採集質感並自我分析自我質感喜好屬性,並讓孩子嘗試創作一張具意義與目的性具結構的自畫像(運用自己分塊配置並拼貼喜好質感),以正式的發表場合與舞台,傳達孩子自己的創作想法或理念。課程傳遞一種感性的情感連結與理性表達與完成目標的課程方式。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從經由內在省思理解自我質感之喜好情。
  2. 學生能經由生活面上的調查、實驗與發表,並試著創作,對質感議題有所深刻理解。

教師課後省思

  • 課程執行與心得分享:

本課程名稱訂為「質感之我」;質感是這次主題,這六節課內容的安排上,來自對於孩子理解質感特質及情感表達。希望孩子對於學習能有所新的認識與體悟。並運用生活之中採集並分析自我內在性格。

此課程規劃一開始讓學生認識質感並採集生活中質感,透過畫面配置理解是有主、副體的重心,並且需要一個秩序與規範,才能讓作品更符合意義。其次,讓學生依生活經驗去選取,以群組觀念建立一個有意義與連結系統。反應到拼貼自畫像的裏頭。

 

六小時的美感教育課程,學生從理解事物與事物間的關係開始,經由實驗、調查、創作與發表,培育了孩子的觀察、分析、討論以及分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打開眼睛看見生活中環境的美好、並省思自我性格。

  • 課程延伸的可能性:

未來課程的模式,可依目前的課程形式進行延伸,它也具備了未來相關教師可依此課程架構,抽換其中的質感元素,轉化為自身教案的彈性,「質感之我」課程是可兼顧各區的差異,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一樣,相信即使是相同的教案,但會有不同的成果。

課程規劃
  • 01
    質感認識課程說明

    課程執行與目標,質感調查的認識

  • 02
    自我性格內在分析

    由教師引導,學生省思對於質感自我喜好之分析(學習單引導)

  • 03
    採集生活之中的質感去分析質感屬性

    運用五感去採集生活上的質感

  • 04
    分析自己性格並依照屬性進行創作

    繪製自畫像切割面,再用收集的質感去做拼貼

  • 05
    省思質感配置是否相屬性

    透過先前學習單分析比對看是否拼貼質感有相一致

  • 06
    聯合發表會

    個人發表、發表設計成果並進行評分,書寫學習單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