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家鄉色提袋

核心概念
  • 能認知和諧與衝突色調
  • 了解色彩與環境關係
  • 認識色彩在生活中應用
美感知能
  • 能用混色原理調出色票中的顏色
  • 能用色票查找生活中的色彩

課程概說

本教案參考前期教案,引導學生觀察居住家鄉的環境色、色彩意象。自然環境條件與生活需求會影響人對顏色的認知,進而發展出各地獨特的色彩。結合「環境色」發現除了本體顔色以外的其他色彩變化。從環境色中分析色彩的關係,擷取色彩加入主觀配色探索合宜的色彩條碼,探索不同的色彩層次,思索改變的可能性並融入生活形成美感經驗。
使用學生日常生活會用到的提袋,請學生思考如何將色彩條碼融入實際生活情境,透過與環境的對話達到和諧的效果。除了實用目的之外,提升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與敏銳度,從生活的細節中發現美無所不在,讓生活有感,到感知美感,進而達到美感生活的目的。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學生從美感電子書中了解什麼是「色彩」,透過鏡頭記錄環境中的各種顏色,從校園、社區、居家環境中探索,發現不同區域的代表色,從微觀角度發現我們平時視若無睹、很少會特別去觀察到的色彩變化。分析環境色彩的組成,不同時間或情境產生的色彩差異,從主、次關係與加上「主觀色」後色彩的前後對比。最後運用在生活中,為使色彩與環境巧妙地融為一體,學生須思索如何搭配和諧的色彩,進而思索如何運用色彩在器物中,進而提升生活的品質。

教師課後省思

  1. 在進行顏色面積比例配置練習時,有許多學生不容易明白練習的用意,後來要舉成功同學的作品實例才能理解。教師宜多使用例子解釋。
  2. 顏色面及比例配置與提袋上色創作其實會花比計畫更多時間,教師宜多加考量時間配置。
  3. 因為疫情關係壓縮實體上課時間,致拍照與生活事物合照等活動都不容易實施,因此改以網路圖片搜尋替代。
課程規劃
  • 01
    家鄉環境色彩引導

    向學生提問:「代表家鄉(主要是中部,草屯、霧峰、南投)的顏色為何?」觀察學生記憶中對於家鄉色彩意象的敏銳度。藉由觀賞影片及圖片、瀏覽家鄉著名地標、特產地圖,在教室中完成一次家鄉的觀光請學生寫下心中印象較深刻的五個色彩,並且要加入形容詞,為之後做練習。向學生說明要利用家鄉意象色彩製作家鄉色提袋。

  • 02
    攝影環境色

    向學生解說美感教育電子書色彩篇 (3)不同區域的色彩:自然環境條件與生活需求會影響人對顏色的認知,進而發展出各地獨特的色彩。希臘式建築以白色外牆搭配藍色屋頂、門窗等,在海天交映的地中海旁,與環境和諧共存。學生直接利用網路上找到或自己拍攝的家鄉照片,一樣選擇五個主要顏色,並賦予形容詞、象徵意義。

  • 03
    運用電腦程式分析色票,建立色彩條碼

    開啟 Adobe color網站後,點選Browse瀏覽、選擇要分析的圖片,製作色彩條碼。 並利用色彩條碼和廣告顏料製作色票。

  • 04
    相同與衝突的色調(1)

    1.教師舉例京都廣告條例與一般街道的招牌廣告,說明運用色彩有時要融入環境、有時要顯眼。 2.向學生提問,如果今天希望製作一個融入環境顏色的提袋,會使用何種配色?另外向學生提問,如果今天希望製作一個在環境顏色中很顯眼的提袋,又會使用何種配色? 請學生在現有色彩條碼色票中挑選顏色,僅改變色彩比例,加入一種主觀色,在兩個10X10公分方格上,分別製作相同與衝突色調的配色。

  • 05
    相同與衝突的色調(2)

    (延續上周課程) 3.\t全班展示觀摩,討論哪種配色比較跳脫、哪種顏色比較融合,那些配色好看,為什麼? 並請當觀眾的同學猜測,他們所看到的配色作品,代表哪個地點? 並說出觀眾所認為的色彩形容詞,給予作者回饋。 4.\t學生根據回饋評估,進行修正。 教師講解美感教育電子書色彩篇(1)相同的色調與(2)衝突的色調

  • 06
    完成提袋製作

    請學生挑選一種配色作品,按照該配色比例,在提袋上進行壓克力上色,原則上以塊面切割為主,但可以加入少量有機形,有機形的加入必須使人聯想到代表的家鄉印象。

  • 07
    提袋美感發表

    請學生回到第二堂攝影照片的地點,帶著彩繪環境色提袋,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如何與空間產生互動,請學生填寫學習單,說明色彩如何表現家鄉的印象,攝影方式記錄成果。

陳煜尊
南投縣立旭光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南投縣立旭光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