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和你在一起

核心概念
  • 認識質感構面的定義與美感,以及觀察到生活中不同材質有不同質感。
  • 組合不同材質的特性,應用於花器創作設計中,讓其質感具有目的性、舒適性等合宜美感。
美感知能
  • 觀察環境中的質感差異,及事物不同材質肌理的變化。
  • 從平面草稿規劃到立體組合成型的操作能力。

課程概述

本次課程想讓學生從日常周遭中進一步感受質感,不同材質中有不同的肌理有粗細軟硬種種面貌。在課程中讓學生透過觸摸觀察瞭解更細緻的感受-質感,再從校園發現探索及拓印中找尋天然與人工物中質感的多樣性,從複合質感多樣性中尋找舒適性和目的性的材質結合美感,來進行合宜的花器設計創作。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從日常生活中觀察自然與人工質感的差異。
  2. 學生能理解操作不同質感合宜性,目的性組合能力。
  3. 能將有感質感的不同並應用合宜於美感生活。

教師課後省思

  1. 質感教學前,自己對質感不是很深入,為了美感課程六堂課的操作,讓自己進一步爬梳質感認識質感於生活中的應用。教學中第一堂什麼是質感?質感的採集、發現生活中的質感混搭,質感的感受到花器實作呈現中,感受到質感的多樣性。
  2. 質感透過教學過程/問題思考/處理解決,讓師生發現更多可能性。單一水泥材質利用不同材質(保特瓶、紙杯、塑膠杯、珍珠板)盛裝模具灌製出的質感就有不同,在加入其他木質、石質、玻璃產生的質感更為多樣。
  3. 本學期課程為一節課45分鐘,時間操作上非常的窘迫。所以準備與收拾工作的時間掌握就是很重要的一環。
  4. 五月因疫情進入線上教學停止實體課程,讓第五、六節實作花器一直延宕到九月開學才進行。異材質的混搭,讓師生間不斷思考嘗試其組合的可能性亦多樣,從開始操作流程的不熟悉、單一性到後來工作合作流程混和到多質感(材質、色彩色澤)的混合均可非常有趣具挑戰性。
  5. 水泥質感實作中,三年級學生的操作會有更多嘗試的想法,二年級則須規矩及注意事項要不斷叮嚀。不然,課程真的會亂成一團。此課程一年級應該是更大挑戰吧!
  6. 以水泥材質可以嘗試太多變化性,在美術班或是寒暑假的美術營隊上操作,學生喜歡實驗應該會有更多不同美感出現。
課程規劃
  • 01
    什麼是質感?

    1.讓學生經觸摸及視覺上發現校園內,各種不同物件材質的粗細、軟硬、涼暖、厚薄、紋理、光滑等質感感受並說出心得。 2.老師總結什麼是質感?

  • 02
    質感採集

    1.蒐集生活中不同物件材質,製作成實物質感卡,透過觀察對比中,感知質感的差異性。 2.小組討論這些質感所帶來的感受紀錄於學習單。 3.質感的觀察分享。

  • 03
    質感混搭

    1.蒐集生活中不同材質混搭的物件,探索感受其目的性、舒適性及功能性 2.質感觀察討論學習單。

  • 04
    質感 心感受

    1.質感的差異一食物與載器質感的對話(玻璃不銹鋼 瓷塑膠) 2.\t用心體驗,生活中食物與食器在不同物件搭配異質感中感受的差異性。 3.小組討論如何將質感和宜應用於食衣住生活中及分享。

  • 05
    讓他們相遇在一起1-花器設計草稿

    1.為耐旱植物設計合宜生長的花器。 2.異材質媒合下,展現具有多樣性質感花器的可能。 3.草稿設計。

  • 06
    讓他們相遇在一起2-花器設計

    實作與分享 回饋

彭惠娟
嘉義縣立大吉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嘉義縣立大吉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