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比的觀察」-比例與世界的實驗關係

核心概念
  • 後現代藝術派別與照相寫實概念
美感知能
  • 使用手機功能裡的放大,列印肌理紋路進行分析
  • 學習學校建築的排列邏輯及觀察設計師物品的邏輯。

課程概述

本教案實施於國立台南第二高級中學,教師現任教於高雄市立仁武高級中學。

本課程著重帶領學生主重觀察自然物,側重人工物品,自然物的美裡頭必然會出現相關的比例,而部分跳脫黃金比例的方式,以真實觀察物體或生命體的美,來分析與延伸出創作前的特殊觀點,市面上大多講求美與黃金比例有關,但直接講述黃金比例,又無法很貼近生活,若是透過課堂的實驗,讓比例原則是自發觀察出來的,逕而進行創作時,所產生的創作能量,也會改變。
此課程將會介紹一些後現代藝術中常見放大比例後,進行的特殊創作,但以美感教育來說,讓學生理解比例,似乎更為首重,而比例也有許多的音樂性與節奏性,也是讓學生可以融入生活的學習。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以自己觀察出的比例原則,進行物品的重新比例設計。

教師課後省思

一般來說,設計思考對學生不是一件容易入手且理解簡單的事情,但是將每一個步驟拆開,不先預設立場的進行思考,將能開啟許多未增發生與預期的開展,而設計思考便是以此為前提下,逐步的改造思考境界。經過這次的實驗,發現「可預期」、「不可預期」都是一種課程的發展,甚至不可預期的課程,會更有挑戰性一些。

其實還有很多各種不同的課程設計方式,未來也會想要再試試看。這次搭配著美感教育的六大構面中的「比例」,結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不同的面向思考,也與生活更貼近。因此下學期便想要試驗看看與藝術創作結合,同樣是設計思考VS藝術行動,會發生什麼事情,顯然有趣度更高。

課程規劃
  • 01
    後現代藝術家類型與創作風格

    比例放大與縮小,會呈現不同的觀看方式,也會激發不同靈感,所以觀看Florentijn Hofman、Ron Mueck、Tezi Gabunia、Shay Aaron…等相關的藝術家先刺激與拋棄既往的成見。

  • 02
    運用比例原則進行發想

    主要想要讓學生脫離既定的思考邏輯,用人的角度能觀看到如何極致的視角與範圍,沒辦法帶著顯微鏡帶世界,但是現在有好幾款app可以替代,讓特殊的比例無所遁形,也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練習按學習單實驗)。

  • 03
    尋找校園中的比例美感

    請學生拿著手機,約20分鐘的時間去拍攝,覺得具備美感的自然照片或是加工物品,回來後觀察與分析,其中具備什麼比例數字在內(按學習單進行操作)。

  • 04
    創作發想不同的比例組合

    若是以距離為單位進行觀察物之等比例為發想,在改變成不同的單位,進行實驗測試,那一種較具有更多人的喜歡,原因為何?

  • 05
    移轉物品的設計(一)

    將觀察出的某種比例,運用在商品或是其他學生所關注的自然物上,重新進行聯想與創作。

  • 06
    移轉物品的設計(二)

    將觀察出的某種比例,運用在商品或是其他學生所關注的自然物上,重新進行聯想與創作。

邱稚惠
高雄市立仁武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高雄市立仁武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