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的應用」-比例與質感的親屬關係

核心概念
  • 濾鏡原理與質感製作的相關藝術作品。
美感知能
  • 進行質感改造,產生實驗性的質感。
  • 完成品可以套用在各種設計上,進行肌理質感表現。

課程概述

本教案實施於國立台南第二高級中學,教師現任教於高雄市立仁武高級中學。

質感其實也應該有許多的分別,以往設計課程時,都較偏向觸覺型質感,但透過電子科技的發達,視覺型質感也越來越備受重視,使用手機頻繁的學生,對於視覺質感的美感要求,也日益精進,而透過觀察實驗後,在進入手機進行圖像性的質感創作,能夠對於美感體驗的正向能量,也是本課程所關注。
手機app的流行,也可以幫這個課程,增加許多魅力,大多學生都只是套版使用APP,但若能把前端的訓練補齊,讓學生有意識的進行APP的使用,知其所因而為之,也是美感的精神之一。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以自己觀察出的比例原則,進行物品的重新比例設計。

教師課後省思

一般來說,設計思考對學生不是一件容易入手且理解簡單的事情,但是將每一個步驟拆開,不先預設立場的進行思考,將能開啟許多未增發生與預期的開展,而設計思考便是以此為前提下,逐步的改造思考境界。經過這次的實驗,發現「可預期」、「不可預期」都是一種課程的發展,甚至不可預期的課程,會更有挑戰性一些。

其實還有很多各種不同的課程設計方式,未來也會想要再試試看。這次搭配著美感教育的六大構面中的「比例」,結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等不同的面向思考,也與生活更貼近。因此下學期便想要試驗看看與藝術創作結合,同樣是設計思考VS藝術行動,會發生什麼事情,顯然有趣度更高。

課程規劃
  • 01
    校園實際質感踏查

    這堂課會實際帶領學生去探索學校的質感,轉印、繪製、觸摸、拍照…等各種方式,將素材蒐集齊全,並實際透過機器進行處理,讓素材能夠呈現更容易觀察的模樣。

  • 02
    體會生活用品中的質感

    介紹觸覺型的質感與視覺型的質感,相輔相成之處,並能透過觸覺型的美感經驗,加強視覺型的質感記憶。

  • 03
    理解藝術作品與質感的關聯

    介紹相關藝術派別中較創新並常使用多元質感於物體變化的藝術家,超現實主義的改變質感與攝影手法也常出現各種濾鏡處理效果。

  • 04
    分析踏查的素材

    憑著上學期的比例分析,開始進行質感上粗細粒子的比例分析,也透過實際觀察中,發現與以往不同的質感印象,也可以建構質感改造的創意思維。

  • 05
    改變質感中的比例成分(一)

    此課程真的滿實驗的,具體狀況會透過模擬與app合成的方式,或者是實際操作質感改變後,可能呈現的創新發想。

  • 06
    改變質感中的比例成分(二)

    檢驗透過實驗精神後,產生的後續影響,而去改變原本的設定,進行更多原創性的質感設計與視覺效果。

邱稚惠
高雄市立仁武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高雄市立仁武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