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餐盤上的 party / 擺盤與構成

核心概念
  • 重複概念:數大(多)便是美 / 例如:一樣的洋芋片至少要重複 5-10 份
  • 秩序:整齊產生力量 / 食物排列距離一樣,效果較好
  • 簡化:少及多(空白之美)/ 欣賞好的擺盤增加價值感:大飯店精緻美食與路邊攤大鍋菜視覺感受口味或許一樣美味,但經濟價值不同。
美感技術
  • 解構食物:點線面歸納 / 例如:洋芋片、巧克力棒多種樣貌 A.點:粉粒顆 B.線:粗細長短寬窄 C.面:大小厚薄及質感
  • 重複的運用:鏡面、對稱、多少、主從、整齊⋯⋯

課程概說

「生活中不缺美,欠缺發現」是我三年美感課程的主軸:用易懂的色彩構面再蒐集家中生活質感,希望帶到美術平面設計中常見又實用的構成。普通班國中生較不易了解構成在平面構成中的平衡與統一的秩序美,是我這學年的重點。9 年級學生面臨升學學科取向的時間壓力享用輕鬆方式「課堂操作」取代「回家作業」完成體驗的任務。
本次課程以構成元素轉換點線面為主。從讓學生好奇進而分析食物。以單一零食擺盤練習,然後配 2 種以上食物元素、粉、粒、線⋯⋯等構成。接著挑選搭配(形狀、質感、色彩),在一次次地重組食物物件、學習單(設計與計畫)的調整與學生分組討論,在操作中了解在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構成。

美感預期成果

  1. 原本以喜歡吃東西為動機正好與生活與美感結合利用構成的操作為基礎,在一次次擺盤練習中打造盤中風景。
  2. 引導學生在幾何點、線、面擺盤中,了解簡化美。
  3. 生活中用一點巧思可以製造生活情趣。
  4. 透過學生討論相互建構出獨特的擺盤作。
  5. 期待透過六堂課的討論與操作,以擺盤藝術此種生活情調為媒介讓學生嘗試練習構成的美感,並且體驗不一樣的飲食態度。

教師課後省思

  1.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每周一課實施實驗課程難度增加,每次上課要複習上一堂課進度才能銜接本次上課進度。用範圍較大的學習單(一張學習單用 3-6 節課)來預習與複習對於上課得以串連幫助很大。
  2. 未來的教學規劃:普通班良莠不齊,花很長的時間建立班級常規,本次實驗班級從 7 年級至 9 年級一路走來了解研究教師的上課與脈絡。但是 9 年級能力已經成熟做起來較輕鬆,大部分學生已經習慣用命名及畫面傳達單元目標及操作重點,深感欣慰!
  3. 建議做為未來實施的調整:
  • 研究教師的部分:班級數要降低。因為自己作實驗創新課程用所有個班級,好處是做成果照片較易獲得氣力,缺點也是資料太多整理要花雙倍氣力。
  • 課程安排場域:今年固定在美術教室施行實驗課程會影響其他美術老師使用美術教室的時間。實驗課程能固定對於研究教師來講是方便許多,實驗課程也好控制變因。

 

課程規劃
  • 01
    1.美食欣賞與蒐集分享 2.如何使美食加分? 3.欣賞擺盤之美 PPT 4.能說出圖片中基本型

    1.食物解構方法 2.介紹美術教室如何操作實務擺盤

  • 02
    在學習單填寫繪製過程解構食物與重組

    1.解構食物討論基本造型 2.學習單填寫介紹 3.找出點線面零食 3-10 項,分組完成攜帶物品的工作 4.畫下可能的擺法與命名

  • 03
    成效評估:1.能簡化食物進行擺放 2.能指出自己或別組擺盤優點與缺點至少一項(評判與鑑賞)

    1.攜帶現成較不需處理食物:例如洋芋片餅乾、片狀長條狀與圓球狀⋯⋯ 2.各組擇一練習(對稱 / 均衡 / 對比 / 主從 / 分隔 / 遞增)

  • 04
    賦予擺盤意義:能說出構成原則並美其名

    1.處理食物:解構方法的歸納:捏、折、拆、揉、局部、放置、重疊、分散⋯⋯ 2.各組練習(對稱 / 均衡 / 對比 / 主從 / 分隔 / 遞增)3.拍照調整及欣賞

  • 05
    1.能完成擺盤設計學習單(規劃不同食材和食器的關係位置)並能調整構成設計。 2.能欣賞他人並與給予評論建議

    食物與食物之間形狀調整 / 粉狀粒狀塊狀的搭配色彩與質感平衡與比例 / 各組到他組觀摩與建議 / 在調整後各組自評互評 / 拍照

  • 06
    1.原本以與生活與美感結合利用構成的操作為基礎,在一次次擺盤練習中打造盤中風景。 2.引導學生在幾何點、線、面擺盤中,了解簡化美。

    能依據擺盤成果命名並說出調性一個更合適的餐點名稱 / 討論這個擺盤作品並且調整 / 設計符合構成的哪項學習? / 主角與配角關係是否合適?

羅麗萍
苗栗縣立建國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苗栗縣立建國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