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從東女前日式建築群參訪對舊建築歷史梳理、日常家具等生活物件之觀察,了解結構力學與美感關係。透過美國建築師BRYAN BERG 撲克牌建築作品介紹,進行卡卡疊實驗,堅守不能黏貼原則,挑戰疊高任務,並進行結構物件之乘載測試。而後介紹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概念與內涵,透過實作在校園角落設計一件符合場域且具美感之公共藝術模型。
美感預期成果
- 了解結構之內涵,欣賞「力學」與「美感」兼具之經典範例。
- 了解:理性的穩定-「結構」與感性的穩定-「空間」。
- 透過撲克牌卡卡疊實驗與乘載重量測試,感受力學之重要。
- 能理解與運用建築方法「框架式」與「疊砌式」。
- 能了解何謂公共藝術、公共藝術在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並能欣賞知名公共藝術作品。
- 能關懷周遭環境,在校園角落設計一件符合場域且具美感之公共藝術模型。
- 透過公共藝術提案,學習發表作品織表達能力、提案策略與團隊合作。
教師課後省思
對創作背後文化與環境場域需先進行研究,再讓學生思考如何結合設計。
課程規劃
-
01第一堂
結構(structure)的概念,穩定結構與美感的關係介紹。
-
02第二堂
建築結構方法「框架式」與「疊砌式」介紹,並帶領參訪民權里日式建築群,欣賞美國建築師BRYAN BERG 撲克牌建築作品,撲克牌卡卡疊實驗與承重測試。
-
03第三堂
說明公共藝術的內涵與特徵,介紹世界公共藝術經典範例,參觀臺東森林公園《層山》藝術作品。
-
04第四堂
觀察校園角落並設計一件符合環境之公共藝術設計圖。
-
05第五堂
依設計稿精準丈量,以微型具台裁切、黏著劑接合製作模型。
-
06第六堂
「校園公共藝術」提案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