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體驗課程-布紙是日常

核心概念
  • 培養學生建構「質感」的美感判斷力
  • 培養學生具備「質感」的創作與鑑賞的能力
  • 培養學生具備材料選擇的適切性
美感知能
  • 發現環境中不同質感的特性
  • 了解什麼是視覺上的質感與觸覺上的質感
  • 了解質感與用途的適切性

課程概說

希望能藉由課程引導學生思考「質感」是日常生活之中存在的特質,從日常中最常見的「紙」出發,延伸至衣服布料,讓學生蒐集並觀察與發現紙張質感,記錄下質感的特性及不同質感的運用與變化,將視覺上的質感與觸覺上的質感進行搭配與結合,並且試著練習製造新的質感,讓學生重新反思並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美感預期成果

藉由課程引導讓學生學會觀察不同質感的特性,與不同質感之間如何搭配運用的方法,如第四學習階段:著重美感的發現,由美感的覺察、知能培養及初步應用,逐漸培養議題思考與建構價值觀。

 

教師課後省思

未來期望能將質感單元推行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的「衣」,讓學生進行布料、服裝等面向的質感單元。

課程規劃
  • 01
    「拓」出環境中的質感

    教師先在課堂上講解各類型材質在生活上的運用及藝術家以材質進行創作的案例,再引導學生去發現環境中的「質感」,以分組方式(六人一組)進行,以蠟筆拓印紙張的方式蒐集日常生活中十種不同質感,則將真實空間的質感轉換成「視覺上」的質感,並記錄下拓印的材質

  • 02
    觀察與觸摸-發覺紙張的特性

    延續第一堂課,教師分享不同的紙製品並說明用途及特性,讓學生觸摸與觀察,以分組方式(六人一組)進行,上週已經請每一組蒐集十種以上日常生活中不同材質的紙張(紙張顏色盡量以白色為主),如報紙、考卷、廣告單、課本等。並請各組同學依照教師設計的表格記錄紙張呈現出來的特性,如:透明度、厚度、表面紋理、光滑或粗糙等,則是視覺上與觸覺上的質感,最後請同學討論紙張材質與真實運用的關聯性與適切性

  • 03
    觀察-視覺上的觸覺質感

    延續第一堂及第二堂課,教師引導學生從雜誌中尋找一些有平滑或是粗糙視覺感覺的圖片約十種,然後剪下來蒐集,則是視覺上呈現出觸覺的質感,於是學生便有三種不同方式得到的質感

  • 04
    實驗-材質的特性與應用

    教師示範不同紙張裱貼的創作方式,如將衛生紙裱貼在宣紙上,讓學生練習將不同材質的紙張以互相裱貼的方式重疊,以及練習將紙張進行揉壓、撕貼方式進行處理,增減紙張的厚薄度、粗細等方式以產生新的質感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