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美感「力」「可」「帶」

核心概念
  • 平衡穩定的結構
  • 支撐強化載重結構的要素
  • 鑑賞結構造型的美感
美感知能
  • 啟對於生活環境結構美感的覺察力
  • 理解生活物件重力傳達與結構的作用關係
  • 視覺美感的覺察與累積

課程概說

還沒參與美感計畫前,教學製作紙模型建築課程,著眼於創作出「美的」建築,並沒有探究、檢核學生對於建築結構的了解。在這次課程設計中,透過結構挑戰—搭義大利麵高塔與建造紙橋、結構美感與結構力學知能介紹,讓學生對於美感構面中的結構有初步概念。而後半段課程,請學生將挑戰中學習到的結構技巧—穩固地基、強化接榫點、補強作業,融合自己對於「休憩的空間」的想像,設計並製作出符合結構美的個人創作。從課程體驗結構的「力」、符合「可」用的功能,以建構學生「帶」得走的美感能力,故稱此課程為美感「力」「可」「帶」。

美感預期成果

1. 開啟學生對於生活中結構美感的覺察力。
2. 經由實作課程,了解結構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3. 主動的試驗,從錯誤中修正調整,尋找最合適的解決方法。
4. 能針對生活中的物件,討論其結構優劣。

教師課後省思

1. 翻轉教與學,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以往課程設計習慣先教學生知識層面,再示範技能讓學生學習動手操作。這次課程設計反過來操作,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在嘗試失敗的過程中,找尋答案。這樣的課程順序,學生的投入程度較以往高。而且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也比「先講述,後操作」來的印象深刻。
2. 預先強化結構,避免後續補強破壞原先設計:
在美感研習結構KIT時,講師常提到「結構補強」。而在實際操作課程時,我曾思考:「如果結構本身夠力,是否就不用補?」所以在課程中,會請學生一開始就強化原本的結構。當原本的造型足夠支撐、足夠展現力量的美感,就不用事後補強,而破壞原本的設計。
3. 在最後的一節課中,給學生按讚的機會,非常重要!同儕之間的「讚」,比起老師給的高分、稱讚更有力。每一節下課,都有人跑去看自己作品底部有沒有增加讚的標籤,更有學生跑來辦公室問:「為什麼我的作品都沒人按讚?」這時候老師就可以委婉地(會來問的學生一定是很在意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修辭)說明可以再改進的地方。而這樣的按讚評比,不再是量化的冰冷成績,當學生拿著滿滿讚的作品回家時,他的表情足以說明這次的學習對他的重要。

課程規劃
  • 01
    結構挑戰(一):義大利麵高塔

    以小組限時30分鐘的方式,讓學生以20根義大利麵、90公分棉繩、90公分膠帶、1顆棉花糖等材料搭高塔,在塔頂端放上棉花糖,塔的高度越高越好。

  • 02
    結構挑戰(二):紙橋

    改換為以1張A4影印紙、90公分膠帶、水果、剪刀搭一紙橋,橋底高度要大於6公分,橋能乘載重量越高越好。

  • 03
    討論結構力與美

    以《美感入門結構篇》影片,請學生紀錄影片重點;並將全校前兩節結構挑戰(一)、(二)照片於課堂討論結構的「力」與「美」。

  • 04
    結構挑戰(三):建構一個休憩的空間

    以穩固(放五個小沙包不會倒塌)、耐震、耐風(以風扇吹、放桌子左右搖晃,建材不會因此倒塌)與影子的創作(利用鏤空設計,讓光線成為建築空間的一部分),構築學生想像中的休憩空間。

  • 05
    成果發表與課堂對話

    將全校作品放置圖書館展示,發給學生五張「給個讚」標籤紙,選五件最具美感作品,在標籤紙寫上覺得哪一部分很美,貼在作品底部。 撰寫結構課程心得與回饋。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