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人們以手機紀錄生活,公開分享,然而除了照片背後的精采故事之外,如何體驗畫面構成美的感受?舉凡感受畫面的平衡、對稱、焦點等。希望藉此課程重啟學生對生活攝影中的美感構成,將構成審美的知能運用於生活中。
首先以簡報講解課程重點,第二階段全班至攝影棚拍攝一到三組多動向肢體照片,選出一張照片分析出它的「空間、線條、形狀」美感,再請同學給予回饋。
第三階段到校園環境中取景,更能觀察環境與⾃⼰肢體(不論是模特兒或攝影師)的關係。以小組方式進行,一人為攝影師,其他人為模特兒,藉著被攝者高中低水平及多動向肢體張力,攝影者嘗試從多角度探索畫面構成概念,拍下照片進行分析、比較與討論,構成的美感眼光如何實際運用於生活。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對攝影觀點及取景方式的不同,所造成攝影作品的差異性能有所體會,並學會具體描述攝影中構成美的畫面方法。
2.學生透過操作體驗反覆分析、比較與討論,逐漸建立構成的美感意識。
3.學生透過主題性的攝影畫面構成,廣泛覺察生活中物件構成之美,並將審美知能運用於生活之中。
教師課後省思
(一) 課程當中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問題:各班學習風氣各異,課程進度不一致,當課程拉長進行時,學生容易遺忘課程的重點。
對策:過小組合作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提出課程重點,加深印象。
問題:學生進行外拍時容易出現的問題:
1. 學生模糊焦點,結合校園場景時,忘了人物是要角。
2. 攀爬樹木、籃球架等作拍攝,破壞了人體交錯的美感。
3. 拍攝照片時畫面傾斜,影響畫面整體構成美感的判斷。
4. 模特兒擺出了好看的動作,攝影師沒有嘗試多角度拍攝。
對策:進行課程前重述課程重點以及需要避免的問題,課程進行中巡視各小組,適當提示以及給予正面回饋,課後總結老師看到的學習態度,鼓勵同學能有更積極態度,介入溝通遇到問題的小組,對於理解課程內容並操作優良小組社會性增強。
(二) 未來的教學規劃:
本實驗課程將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課程跨域統整,與以往著重技巧的作品產出不同,學生有更多的美感體驗、彼此間的討論,與同儕作品的比較,在課程進行當中感受到學生的高度參與,因此課程進行至最後階段,能看見學生對於創作的實驗精神展現,無論實際作品的優劣,同學能小組互相品評、見賢思齊,開啟美感眼光進而實踐於生活中。
未來課程將更側重跨域課程統整,使科際學習內容連貫,在同一個目標下進行課程,除使教師對於不同學科能夠彼此互相了解、能創新教學模式,學生也能體會「學習」除了專精於某個領域,若橫跨其他領域,可以激發出不同的創造力,讓學習變得更有趣也更有彈性。
-
01以簡報及短片導入構成概念I
1.比較兩組相同地點,不同程度拍攝技巧的差別。 2.透過三張雲門舞者照片,看見照片中群體的空間、線條、形狀的構成。
-
02以簡報及短片導入構成概念II
藉由兩部影片,建立起學生對於攝影觀點的了解,還有小組中攝影師及模特兒如何達成默契,進而將討論重點導入生活情境。
-
03進入攝影棚拍攝「人體動態美感畫面構成攝影」
於前導課程時紀錄能夠表現出肢體美感的同學,選出五位模特兒讓全班同學進行各種角度的拍攝,藉由多角度的探索,找出富有構成美感的畫面。
-
04分組討論,選定一張照片,小組報告
以小組為單位利用五分鐘討論,選出最滿意的一張作品上傳照片後進行兩分鐘的報告,報各內容請同學說明選擇此照片的原因,分別從照片中的人物與背景的空間、線條、形狀的美感構成,或者有其他因素,最後再請全班同學給予正面回饋以及適當的建議。
-
05走進校園拍攝「人體動態美感畫面構成攝影」
利用一節課時間,透過概念的學習遷移,學生異質分組於校園各處取景,拍攝出人體動態結合校園場景的美感畫面構成。
-
06小組討論與分享,課程總結
1.利用五分鐘的時間,學生小組分析、比較、討論出兩張符合主題的外拍照片,請同學提出該組照片的具體優點與建議內容。 2.最後請同學分享構成美的概念可以如何應用於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