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我的年少時代~告白臉書

課程概說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而是在生活上便是比剛剛好更多一些的展現,所以「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他來自為生活累積之經驗,當我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敏感,便會開始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換言之,「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也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
課程以分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方式,透過個人嘗試、小組分享討論再次操作的過程,加深學習印象並優化作品構成。課程使用智慧型手機及平板做為主要輔助的,期待學生課後能輕易運用至未來數位生活中;本課程大致上分為兩個部份,首先是生活中的構成練習,以七巧板排列及午餐餐食擺放暖身,小組討論其排列方式並發表,第二部分為相簿小書排版練習,最後蒐集各組作品完成一本手工小書做為分班紀念冊,除了具有紀念意義,也能彼此分享觀摩、共同成長。

美感預期成果

以美感從在乎開始作為引子,帶著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開始關心美感、練習構成,接著利用資訊工具進一步安排較複雜的圖像,預期學生能理解版面構成的基本概念,並能留心於有美感的生活。

 

教師課後省思

  1. 軟體硬體設備無法負荷課程需求原本以為採用平板及手機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能加速課程進行步調,實施時才發現,每一組都會有一兩位學生因為記憶體不足無法安裝APP或是其他因素無法使用手機,學校的平板電腦數量無法使所有同學都能同步操作,分組活動不夠順暢。使用google classroom也很常遇到教室網路不穩及石碇收訊不良等問題,軟硬體無法負荷的情況下,往後的課程應該回歸簡單容易操作的媒材。
  2. 分組機制不夠完善
    有些組別遇到操作部分會有少數人參與度低,為了因應本課程的分組人數需求,於課程實施前才打散原有組別重新分組,組員默契不足,下學期會嘗試固定的組員,並嘗試採用學思達的分組激勵機制,解決分組問題。
  3.  構成練習活動可強化格線概念
    構成練習的小活動少了框架的概念,後續排版時花很多時間在各組間重複說明,格線分割的概念也應該要在前面的活動中強化。
  4. 班級小書製作可修改後繼續實施
    分班前拿到屬於高一生活紀念,學生反應不錯,也會送給導師及任課老師,往後可以將類似的概念修改延伸,繼續這個創作活動,或許可以跨領域合作這個單元。
課程規劃
  • 01
    美感從在乎開始

    從學生的生活環境開始討論美感,沒有秩序的招牌及標誌形成的街景和整體規劃後的視覺差異,舉例一位計程車司機,將後車廂裡的小雜物以收納盒整齊排列並乾濕分離,車內椅背後掛著小方格透明收納袋,擺滿各種貼心幫客人準備的隨身小物,談到這位司機帶來美善,獲得尊敬與友誼。

  • 02
    排列方式歸納

    檢視自己中午的飯盒形狀以及思考學校桶餐三樣菜色的質感色彩特性,於該週打餐盛裝時安排適當位置,使午餐看起來更加美味,將午餐擺盤拍照上傳至google classroom。

  • 03
    美味午餐秀

    檢視小組於google classroom中的照片,選出小組最滿意的作品,思考其擺放策略並和全班分享。

  • 04
    排版練習:內頁互評

    教師將google classroom的頁面處理成左右頁,投影至螢幕,請各組說明主題及排列照片的想法。

  • 05
    排版練習:封面製作

    牛皮紙的顏色及質感說明,並引導學生思考,哪些色彩印刷在牛皮紙上會不清晰,及印刷後色彩改變估計。1.\t將修改後的內頁再次投影至螢幕,各組再次確認自己的頁面。

  • 06
    自我評量

    封面封底黏貼,並裁切白邊、貼上書背完成班級小書,並自我評量。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