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逸仙樓與材料質感

核心概念
  • 能理解建築、材料和質感的關係。
  • 能發現材料的多元質感。
  • 合宜的質感。
美感知能
  • 材料質感與建築的關係。
  • 單一材料具有多元質感的可能性。
  • 選擇書腰質感時需先考慮書籍特色。

課程概說

逸仙樓是市定古蹟,為中山女高師生共同的生活記憶與文化資產,建築材料的選擇與時空、環境、生活需求息息相關,進而產生豐富質感。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先認識逸仙樓建築特色,再使用鋁片採集記錄建築材料,在鋁片上壓印、創造出兩種材料質感,例如洗石子、抿石子、山筋釉面磚等,接著回到教室,學習刮花、拋光等方法,每一組使用鋁片創造出三種不同的材料質感,並和全班分享,整個學習過程,試著帶領學生發現同一種材料的變異性,最後試著使用鋁片,為自己喜愛的書製作書腰,在做中學的過程中,不斷實驗、探究材質的可能性,藉由質感的改變,完成自身美感訓練的再進化。

美感預期成果

預估學生將對質感選擇有感。

  1. 能觀察建築中的質感。
  2. 能發現建築與材料質感的關係。
  3. 能探討單一材料的變異性,以及質感的多元性。
  4. 能轉化材料學習經驗,選擇合宜的質感。
  5. 能進行設計思考與發表。
  6. 能理解多元的美感表現。

 

教師課後省思

  1. 以學思達的方式進行導覽踏查以及創作課程,可以完全轉變為”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經由學生自己思考整理後的資料,再自己表達說出,知識方能內化累積在心中。
  2. 學生回饋中,許多學生表示,過程雖然辛苦,但最後收穫很多,看到不一樣的視野,也很肯定自己的努力,還期許自己未來繼續努力。學生勇於嘗試、享受過程、接受失敗的心路歷程,令人激賞,也回應本課程設計一開始的疑慮,因為是新課程,無法完全預期學生使用工具、融入課程的狀況,經過兩週之後,看著學生全心投入,使用工具玩著手中的鋁片,做出各種變化,疑慮瞬間消散,果然學生的潛能不可設限!
  3. 根據問卷表單統計和學生回饋,學生相當喜愛1-2週認識逸仙樓的課程,因為平常都沒機會好好留意自己身處的環境,經由課程,知道很多、看到很多、未來也會想關注更多,也有學生提到對質感產生不一樣的想法,或是對美術課改觀等想法,相當符合美感課程開啟學生感知的目標。
  4. 學生回饋中,請學生給質感一句話,110則回覆裡有6則提到:對質感不明白,或是看到好的質感,但做不出來。據觀察,在3-4週學習工具和小組創造質感時,學生較有把握,5-6週進行個人創作時,則有部分學生開始茫然,或可在課程中段多增加一些個人練習時間,新的學期也希望再設計關於質感的下一階段課程,讓學生有更明確的方向。

 

課程規劃
  • 01
    講義資料閱讀與小組學習

    用拼圖閱讀(jigsaw reading)的方式,讓學生先利用25分鐘,閱讀學習講義中的逸仙樓相關資料,並各自完成分配到的的講義提問,再回到小組,利用15分鐘,分享給小組成員。

  • 02
    帶領學生實地踏查,認識逸仙樓歷史與建築特色

    逸仙樓實地踏查,觀察逸仙樓歷史與建築特色

  • 03
    練習壓印方法,並學習建築因機能需求,材料因而有不同的表面形式,進而產生質感表現

    建築質感採集,學習壓印鋁片,對逸仙樓進行建築材料的探索

  • 04
    學習使用拋光與刮花工具

    學習鋁片的拋光與刮花方法,創造不同的材料質感

  • 05
    書腰製作

    轉化材料學習經驗,為喜愛的書籍製作合宜書腰

黎曉鵑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 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