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建築質感杯墊

核心概念
  • 質感的構成與美感描述。
  • 生活建築中的質感感知拓展。
  • 不同質感彼此影響與搭配的調和美感。
美感知能
  • 質感的構成要素:材料肌理與構成。
  • 質感的美感描述。
  • 建築立面的質感創造方法。

課程概說

由生活素材質感體驗活動中,擴展描述質感形容詞的廣度,並經由建築材質的發現與實驗建構,理解質感的構成要素:材料肌理與構成,並由校園中不同場域的建質材質踏查行為中,建構質感對空間的影響力,認識建築師隈研吾在建築質感的詮釋,最後以珪藻土與石、木、塑膠不同粒子的混搭質感杯墊作品中,嘗試拓展原始材料的不同質感質地創造,並能描述其形容詞感受的差異,發現:這樣的質感比較美!,拓展美感品味養成:這樣的杯墊,適合怎樣的杯子與飲品使用。

美感預期成果

  1. 由體驗經驗中真實理解質感的組成要素。
  2. 對質感有感性美感描述與歸類的經驗。
  3. 對生活建築的材料組成與質感,有分析描述經驗,達到生活質感辨別的可能。
  4. 由質感體驗中認識隈研吾經典建築精神。
  5. 由實作中體現質感創作的美好與溫情美感連結。

教師課後省思

觸覺驚奇箱以使用者經驗探討質感,是個很成功的開始,但在校園建築材質感踏查,引導至混凝土、洗石的觀察實驗(珪藻土杯墊)過程中,以隈研吾的建築概念與作品為引導,似乎有材料應用不同的尷尬,因為建築師以木、石的鋪面排組質感創造的風格,似乎與混凝土、洗石質地質感有落差,舉例上可以再探討。另外也發現每個活動的限制與規劃必須更縝密,得避免顏色、排組圖案、食物誘因的干擾,讓學生更專注於材質與質感創造。

課程規劃
  • 01
    觸覺驚奇箱

    學生由觸覺驚奇箱活動中探索不同材質,拓展質感描述可能,歸納材質的使用經驗感受,尤其在觸覺與聽覺。

  • 02
    校園建築質感踏查

    學生分組進行校園場域區域材質質感踏查,運用黑蠟筆拓畫技巧,採擷校園建築材料觸感。

  • 03
    材質感受XY軸

    由土石、木、塑料的不同粒子狀態展示盒,擺放至美感描述象限:軟硬、溫冷(2組對比感受XY),辨別不同材質粒子與排列狀態,對質感美感的影響。

  • 04
    灌注製造珪藻土杯墊

    以珪藻土與石膏混凝土,以石、竹炭、玻璃、塑料粒子,經由紋理創造、絆攪、洗石三種不同工法創造質感杯墊,每人3個。

  • 05
    脫模打磨珪藻土杯墊

    杯墊脫模,以不同號數砂紙、鋼刷、金屬刻刀,創造杯墊的粗細觸感或紋理。

  • 06
    建築質感杯墊發表

    杯墊命名,並搭配合宜杯子、桌巾、食物,拍攝完成模擬使用情境照。

林沂樺
桃園市立桃園國中 教師

任教於 桃園市立桃園國中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