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美感課程 - 結構

核心概念
  • 結構的功能性
  • 結構的規律性
  • 結構的合宜性
美感知能
  • 清楚描述結構為何
  • 結構與質感間的搭配方式
  • 合宜結構的轉換及運用

課程概說

「美感是一種生活文化」,苑裡的特色,包含地方古厝特殊民俗、物產及歷史人文活動等,透過生活中的美學,存在我們的日常當中;曾經充滿了藺草香的苑裡,隨著時間的洪流,藺草及老街文化漸漸流失,本單元期能透過老街社區踏查,讓學生喚醒文化意識,在秩序、平衡和整潔的美感要素條件下,讓已具有質感、構造構面學習經驗的學生,能進一步以「質感搭配」與「線性結構組合」製作燈具為主,從自己身體的覺知去體驗「美感」,作為自己與社會環境上各種資源連結,讓美感教學有更多的可能性。

於107-1美感教育主題課程中已經將苑裡意象慢慢形塑出來,接下來將透過苑裡意象燈具製作,讓學生了解到在線狀編織的密集程度形成的虛實結構的美感,課程中也讓學生思考要擁有美好生活,必須發現與對生活文化有感、品味素養。

課程流程如下:

線性質感改變與結構搭配練習 → 生活燈具製作練習 → 賦予苑裡意象質感燈具製作 → 規劃展覽 → 苑裡意象燈具特展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清楚描述質感與線性結構的功能性及美感。
  2. 能觀察生活中不同質感與線性結構的意向,並應用於生活中。
  3. 能了解秩序及重複性對質感與結構的功能與美感的重要。

 

教師課後省思

透過美感教育讓孩子從做中學,體驗式的教學讓學生更能吸收美感的精髓,但在進行課程時深覺六堂課時間太短,時間分配較為不易,自行加課至十堂,將美感教育完整呈現給學生。

課程規劃
  • 01
    線狀結構與質感搭配

    線狀材料編織後能提起或撐起燈泡。

  • 02
    自製線性質感編織燈具

    嘗試以不同的線性材質編織燈罩,需具有透光性與穩固性。

  • 03
    自製苑裡意象燈具

    1. 選擇質感能表現苑裡在地特色,並給予燈具懸掛於牆上,站立於桌上,掛在天花板上為結構目標限定。 2. 質感搭配與結構探討。

  • 04
    修改作品

    給予不同材質結構燈具,延伸發展燈具變化,分組修改作品。

  • 05
    作品發表與討論

    探討結構與材質美感相關問題

  • 06
    規劃展覽

    圖書館規劃燈具設置位置規劃

陳俏㚬
苗栗縣立苑裡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苗栗縣立苑裡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