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遍地開花-二11

核心概念
  • 相同的色調實作練習
  • 色彩同調性的和諧感
  • 不同區域色彩對環境的影響
美感知能
  • 色彩配置的比例
  • 色彩與環境合宜規劃

課程概說

進行校園踏查,找尋校園中花卉植物,觀察其花卉植物色彩並拍下照片後,學生以壓克力顏料,調製出該花卉植物的主色調,並以加黑加白調整高低彩度與高低明度,對營養午餐所喝的塑膠牛奶瓶,進行回收再利用,將其裁剪成四瓣、五瓣或六瓣花型,進行單色系的色調深淺調性彩繪。彩繪完成後,裝置於校園戶外土地,嘗試以大量的色彩意象,體驗校園環境與色彩生態意象的關係與色彩合宜性問題。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透過課程加深對色彩知識美感的分析與判斷,使學生對環境色彩美學的合宜性有實際的佐證與反思。
  2. 強化色彩美感與環境呼應的重要性,學生能透過操作體驗,發現色彩與環境合宜問題。
  3. 運用色彩調性的相互關係,辨識出視覺的色彩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1. 色彩觀察與環境的緊密關係
    透過在校園的踏查,雖看似平常且無趣,但當下的實際觀察與色票進行比對的當下,讓學生體驗到色彩的選擇多樣面貌與不合宜的直接驗證。因色票的色彩與環境直接結合的對照狀態,學生能以直觀且準確的方式選擇出適合的色彩配置,是一種強而有力的實際色彩教學。
  2. 自然色調的認識與實際調色
    生活中不斷存在的事物使人們都習以為常,認為其色彩的存在並無特色或能引起關注;透過老師的引導,讓學生主動觀察植物色澤,紀錄並試圖調出相同色彩,更能體會看似平凡的色彩,與自我想像的色彩相差甚遠,必須使用土黃色、茶色等低彩度的色料,才能調和出與自然相近的色彩,學生可以從中獲得對色彩知識的深入理解與學習經驗,脫離想像式的色彩認知,進而願意觀察細膩並力求實驗。
  3. 設置作品的不可知變因
    本次的素材取用於學校營養午餐的牛奶塑膠罐,學生於食用後沖洗蒐集,等待上課時操作運用。操作時,學生本不太有期望會有令人驚喜的表現,但透過不同技法與層次的組構,讓每位學生的花朵作品件件獨特且具有美感造型,加強學生對作品的認同與信心。操作時,運用的技法不難,一般學生只要稍微專心,便可完成此任務,老師的時間掌控與教學節奏十分流暢。
    上色彩繪時,學生將嘗試使用壓克力顏料進行上色,期間老師需要多指導學生塗色調色技法,使學生有多重機會,認知學習調色技能,從中理解色彩的產出與自我視覺的驗證能力。最後,因雨季來臨,恐登革熱疫情的蔓延,作品不能設置過久,將於新學期開學後,重新安排設置地點與日程,達到遍地開花的色彩感動。
課程規劃
  • 01
    花好尋色

    教師以自然植物色彩為案例提高學生對色彩美感的興趣與關注。學生自備相機,進行校園踏查。

  • 02
    好色知途(一)

    學生以節課所拍下的花卉植物圖片,進行色彩調色模擬分析,說明自然色彩舒適、和諧、比例等的重要構成特性。

  • 03
    好色知途(二)

    學生完成個人色票,進行全班性,色彩分類並進行色彩排序。

  • 04
    來自色彩的問候(一)

    學生選定色調後,以色彩美感中的不同區域色調概念,強化並提升學生色彩感知,使學生在色票本中,挑選適合色系,直接繪於塑膠瓶內外,進行色彩校正。

  • 05
    來自色彩的問候(二)

    每位學生需調製出色調的五個深淺色階,繪製於五組塑膠瓶。

  • 06
    遍地開花二11

    進行色彩的排序,裝置自製花型植物於預先規劃好的校園土壤上或校園空間之中,思考設置時的色調順序與環境的色彩合宜美感。

蔡文婷
高雄市立正興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高雄市立正興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