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一張紙的結構魔力Case Study

核心概念
  • 能感知素材的結構造型有其美醜之別。
  • 能關照「結構」可以表達美與力的變化。
  • 面對「結構」物能產生平衡均衡與否的感受力。

課程概述

本課程從大自然與生活設計品學習結構材料的選擇與形式的配置。使⽤紙張以「折」版結構與「切」線結構……,讓平面的紙張透過形變產⽣空間與質性上的改變;體會一張紙新結構的承受力。從實作課程中,讓各班決定探究的議題:一張紙或數張紙的力量與容量的挑戰--舉如紙杯袋、紙容器、紙書架設計,了解使「用」需求,決定其造型、選擇用紙與折切……等其他方法,透過試驗是否能方便拿取、搬移⽽不滾落、崩塌的容器或支架?感受結構與造型的關係,學習造型配置的調整,其形狀尺度適中、合理安全又不過度設計的結構巧思或不完善設計……找出兼顧功能與美感適切的結構設計,讓美感增加作品的價值。

美感預期成果

  1. 發現關注大自然與生活用品的結構設計。
  2. 體會折與切等方法可改變材質的空間結構。
  3. 了解合宜的結構設計,可讓生活便利有效能更增添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一)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1.合宜的結構素材與實地操作素材並能再現自製結構作品與最後的作品檢

測與修正過程,最能讓學生認識結構。

2.每堂課都有新的啟發引導-實作-測試-評量,所以時間很緊湊,做不完的

同學需當回家功課,無法實測的同學在最後一堂課有再安排時間,最理

想狀況是學生們需更積極應該可以在一節課確實完成,但有些同學們理

解較慢或邊玩邊做,所以才會影響當節進度。

3.在每一單元中總是有較快完成的同學,會主動只到其他學或是教部會作

的同學也會主動詢問會作的同學,也能增進彼此的感情。每一單元仍可

多提供不同紙材版型讓學生結構上改變配置的可能發現新結構的效果

4.提供餅乾實測提袋的容積,有一班學生偷偷帶走造成下一堂課的班級

不夠數量進行實測,有麻煩小老師快去上一班將餅乾拿回。

5.便利提袋與空氣之氣實際體驗時同學直接拿來戴在頭上,只要學生願

意多發現設計的使用可能都是學習的樂趣

6.有一班同學私下自行拿走日本的空氣之氣,當班同學私下告知老師或主

動將同學多拿的空氣之器拿還老師。

7.空氣之器有請同學不裝物品可輕輕拉塑表現其多鐘造型的空間可能,仍

有部分同學動受教搭將作品撕破,如果只有計小條斷掉仍可具有塑形能

力,老師也多欲買一些操作斷裂的作品只能多提醒學生問柔對待,有一

班同學故意用剪刀剪破但有找步道播壞者只能對當班同學多加留意,請

他們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進行。

(二)未來的教學規劃

1.如果將課程設計在八年級上學期也可用在紙結構服飾與造型設計上。

2.最後2單元的時間較不足,若能增加一節實作時間,並增加一同觀察檢

測,一起發現問題、討論解決方案,創造共學共好的學習環境。

3.最後的學習回饋可設計電子問卷,回饋效益將更易整合。

(三)「寶特瓶」、「空氣之氣」、「便利提袋」與「雙杯提」都是非常能展現

一張紙結構可能的理想教材,可作為結構課程推廣之參考。

課程規劃
  • 01
    認識自然與人工的結構形式

    請同學嘗試一隻腳站立或雙腳自然打開,什麼時候身體晃動不穩?什麼時候會站的較穩? 一隻竹筷很容易折斷,一把竹筷就很困難折斷 請問幾隻竹筷就很難折斷?結構只要剛剛好就夠。2.\t實物觀察--自然界與生活用品的結構設計關係

  • 02
    體驗一張紙的可能-一張紙「折」板結構的可能

    「是什麼原因讓一張柔軟易彎的紙支撐重量?」 「折」的方式正是產生奇異空間的構造方法。 「折、捲」所展生的「加厚」也有助益。實地體驗一張紙的摺版結構,即可抵抗變形。

  • 03
    探究一張紙的容量- 一張紙切割結構的可能

    探究超商便利袋與空氣の器的相似設計?超商便利袋靈感源自2005年一位蘇先生申請到十年專利的吊塔設計被應用,似剪紙紙燈籠聖誕彩飾 ,比較空氣の器、便利提袋便當/茶飲有何異同?

  • 04
    一張紙摺切的可能

    實作說明與體驗-環保提袋透過折或切產⽣了空 間結構,其圓弧設計可卡住杯身,使其固定不易傾斜,側邊的切折可放吸管,引導學生微觀觀察。

  • 05
    一張紙折切的結構魔力

    推薦鼓勵參閱設計摺學等書並大膽嘗試,依物品使 用需求,實地以紙張實作運用「折」「切」造型的 配置與調整,增進功能需求的適切結構與美感。

  • 06
    結構魔力大鬥陣-作品發表與檢測

    折或切的紙結構作品檢測與修整;挑戰其結構形式 乘載力學或容量的可能,從實地使用再修正設計實地測試是否能方便拿取、搬移⽽不滾落? 紙手機架須能直式橫式支撐手機不變形。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