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飲料架結構探索

核心概念
  • 認識結構構面的美感,覺察鋁線綑紮過程中力量的平衡能呈現結構之美,再經由實際操作去探索何謂合宜的結構,以便理解結構的完整能體現合宜的美感,並且在過程中去領悟力學與美學間的平衡關係,進而發現生活中存在的結構之美。

課程概述

本課程藉由生活中的鋁線材料,去構築符合美感的結構體,透過由淺入深的逐步探索過程,讓學生經由實際操作去累積結構美學的判斷力。課程中將安排三階段的實作練習:首先透過承載力的試驗,找出理想的支撐點,型塑具美感的穩定結構,並透過材料的逐次減少,讓學生在建構過程中覺察何謂最合宜的結構型態;其次是透過挑戰地心引力的過程,學習強化與削弱結構的支撐點,能體察結構穩定平衡的關鍵;最後將運用上述所習得之結構經驗,設計一款個人書桌專屬飲料架,以便解決鋁箔包飲料隨地(桌)放置,造成環境雜亂或傾倒溢出的問題。
學生將會在學習過程中,藉由小組的腦力激盪與多方挑戰,提升對日常結構的敏感度,並且能有效地判斷結構的合宜性,對理想結構的表現更具信心。而課程所規劃的鋁箔包飲料架設計,更能使課程的推展落實到現實生活的需求面上,透過動手操作的歷程,去體察結構之必要性,同時為日常的美感素養紮根。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感受材料不足與過多時的創作壓力,而覺察何謂合宜的結構。
  2. 能發現最適宜的結構支撐點並習得穩定結構的技巧。
  3. 能運用結構設計,讓合宜的材料配置達成乘載任務。
  4. 能了解結構與生活的連結與重要性。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對於課程的反應普遍良好,相較於傳統的繪畫課程,這六堂課對他們而言像是在挑戰任務,尤其在嘗試利用鋁線來綑紮扭綁的過程,往往容易激起男同學們喜好闖關挑戰的企圖心,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經常可見平時對於美術課不太有動力的國中男孩,卻在這六堂課中展現難得一見的專注力與好奇心,而在完成老師所指定的任務時,成就感與滿足溢於言表。
  2. 鋁箔包飲料是國中生下課10分鐘的日常重心,因此本次課程在引起學習動機的部分,幾乎是毫不費力。當學生們知道美術課將嘗試動手創作一個鋁箔包飲料架時,就開始七嘴八舌講出一堆歪理或鬼點子,這就是讓他們躍躍欲試的起因。當然課程設計仍有本身的限制與規範須遵循,但是這種跳脫框架的思維與無界限的討論發表,確實能為課程添增不少學習樂趣。
  3. 本次實驗課程中鋁線尺寸的粗細,是由教師統一制定。但在第四堂課開始的實作過程中,教師有發現學生對於鋁線粗細的需求是各有不同的。坦若能在第四堂課之後的實作階段,提供更多不同粗細尺寸的鋁線供學生作選擇的話,相信他們在創作的過程會更加得心應手,完成品也會更加分。故建議這項教學觀察可作為日後施作本美感課程的教學參考。
課程規劃
  • 01
    讓學生在摸索過程中,發覺力量傳遞的方向,找出穩定結構的技巧。

    3-4人為一組。利用四根20公分的粗鋁線與六根10公分的細鋁線,找出能使十本國中「藝術與人文」課本立放不傾倒的支撐結構,過程中能任意安排書本的排列形式,只要試驗結果是能符合書本站立原則即可。

  • 02
    體驗材料的適量與合宜結構間的關係,找出最適切的配置方式。

    延續上一堂課,教師要求學生從這十根鋁線當中,任意拿掉一根鋁線(粗/細不限),並視情況調整結構,使教科書能立定不傾倒。接著逐次拿掉一根鋁線,隨著鋁線一、二、三…..根漸漸減少的情況下,讓學生能觀察材料量與功能的表現。

  • 03
    感受地心引力的作用力對於結構表現的影響,並能摸索出結構支撐的關鍵點。

    本堂課將安排下列兩個小試驗,以便實際感受地心引力的作用力,並且在符合預期目標的情況下,嘗試讓整體結構最佳化

  • 04
    覺察飲料罐與自身環境的存在關係,進而製作飲料架以解決教室飲料瓶的放置需求。

    教師給每位學生一瓶300毫升鋁箔包飲料,進行10分鐘的思考探索。學生需思索飲料瓶如何在個人書桌作合宜的擺放,使其存在的位置能符合取用之便利性,同時也不縮減學用品的放置空間,並能兼顧到學習空間動線之流暢性。

  • 05
    實際測試與調整完成品的乘載能力,並讓形體與力學取得合宜的平衡結構。

    將一瓶300毫升鋁箔包飲料放置於製作好的【書桌飲料架】,觀察其穩定性與結構美感,再透過材料的增刪與造型的轉換等技巧,去創造最合宜的結構型態,以便達成乘載任務。

  • 06
    作品交流與心得回饋

    學生觀摩與賞析同儕的作品,交互分享設計概念與創作心得。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