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丹麥人有一種日常的幸福,稱為「hygge」,是一種氛圍、一種體驗,存在於生活中的美好形態,成為幸福的見證。能夠體驗生活的美好,也要能為生活創造、製造美感。生活中美好經驗的累積,能成為一種享受的習慣,甚至可以成為文化的養成。國中美術教師或許無法培養出太多的藝術家,卻能在每周少少的一節課裡,帶領學生體驗美的世界,藉由美感教育的發想,從生活中的種種了解美的形成與呈現,進而習慣美的狀態。
利用「秩序」這個產生美感的一切來源,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周遭的美與不美。學生感受到了美的概念,經過指示,呈現秩序與構成的美感,再從遊戲的過程中,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幾何造型。經由簡化,再將之呈現不同的構成排列方式。最後,利用學會的構成原理,在可以當成花器的摺紙上,設計出自己的禮物包裝主題,創造紋樣造型,並以構成排列方式呈現裝飾圖案。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對於美感的發現–探索–創作的比例約為60%–25%–15%
- 學生對於秩序、比例、色彩、構成等美感元素能有覺知
- 學生在生活中對於美的事物能有體認,並有追求之心
- 學生不吝展現自己的作品,並能發表意見
- 學生以感恩為出發點,設計出充滿心意的花器包裝
教師課後省思
- 學生的反應讓老師對於教學可以有修正的空間,十個班級總有先後順序,先上的班級給老師的先車之鑑對於教學歷程來說是很好的經驗反饋。在變形金剛的課程中,學生較難掌握與同學合作的機制,尤其是沒有經過討論,一個接一個的圖形添加,對學生來說,反應時間較短,雖然是老師預期的結果,但是學生較少做即時反應的練習,因此對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 有些單元雖然沒有做美術的作業,卻讓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分類自己鉛筆盒內的文具⋯我以前總覺得要有某些成果的呈現才能顯現教學的過程,但我覺得這個容易的課程,卻讓學生的生活有一些改變,有人檢視了自己的鉛筆盒,發現自己的文具太多,有人發現自己都亂買,有人發現自己的筆壞了90%,這個檢視的過程,就是一個教育的改變,改變了孩子的想法,改變孩子的行為, 改變孩子看待對自己行為的動機,我也是透過回饋表才發現的。
- 回饋表的活動,我不是每個單元都做,但這次給孩子用小紙條寫寫感想,有些很簡短,卻很真實,讓我覺得很明白的了解學生對課程的看法,也讓我知道叫他們對自己作品的看法,我個人很喜歡「回饋」的機制,也希望以後每個單元後都讓學生寫,但似乎不是每個課程內容都適合。
- 經過了這次的美感教育,我自己對於學生行為有更多的認識,相同的課程在不同班級實施起來,會有很大的不同,10個班級的差異有時候讓我不太確定他們真的有了解了嗎?即使呈現的成果差異很大,但我相信,在立基點不同的學生,經過美感教育,即是不出色,也能有機會被灌溉,終究會有發芽的時刻。
課程規劃
-
01秩序–萬美之源vs.台灣十醜
比較亂與秩序的形象、文具分類小挑戰
-
02美力從哪來–美的原理原則與構成的美感關聯
自然人工皆有美、說出心中的美
-
03構成1–元素小常識
發散、收斂、形象動態、校園生活分類
-
04構成2–無中生有
點線面小遊戲(點點與△)、造型變變變
-
05構成3–變形金剛
點線面大集合
-
06構成4–排列的延伸
小小兵排排站
-
07花漾小禮
以感恩為出發點,製作要送出的小禮物(花束與花器) 選定主題、色系、造形等元素,利用構成的方式,在紙花器上完成裝飾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