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紙,記憶著時光

核心概念
  • 瞭解質感與人感官的關係
  • 材料與技術對於質感的影響
  • 思考地域/地區對質感的影響
美感知能
  • 了解技術與質感的關係
  • 能比較出質感間的差異
  • 瞭解地區不同對材質的影響
  • 了解材料與技法是構成質感的主要元素

課程概說

為了增進學生瞭解質感與生活的關係並提高學生對於生活材質的感知能力,本教案從生活中的材質出發,藉著視、聽、嗅、味、觸五感體驗中發現材質與感覺的關係,並練習質感的描述表達。體驗後接著以學生最常接觸的課本、筆記本、卡片…等紙張為出發點,從收集生活中的紙材開始,發現紙張的多樣性並了解時代、技術對於紙張製程的影響。以手抄紙作為質感經驗,混合回收的紙材與校園環境內的植物、花草…製成有溫度的明信片。本校鄰近工藝文化園區,有各種不同質感的工坊,藉由樹藝工坊的觀察、體驗不同材質之物品,了解質感帶來生活上的差異及可能性。從發現到探索,進行一段時光質感之旅。

美感預期成果

經過六堂課的質感之旅,期待學生能夠更認識質感為何物以及其帶來的影響,盼望他們能打開眼睛重新看待眼前之物,不僅是用眼睛看,更是用感官去感受,並能後分析不同質感間的差異。也能理解不同技術可賦予不同質感的生命力,能考什麼樣的質感才是合宜於當下環境和需求,以達成合宜之美。同時能透過實驗性的探索,突破人對於質感的想像,打造未來所需要的質感的雛形。

教師課後省思

  1. 此次課程因為課程時程剛好遇到段考活動,所以課程的延續性中斷,學生對於準備材料或者課程連結較弱,需多花時間進行上一次課程的回顧
  2. 六節課的課程設計似乎應該更聚焦,免得每一節課很匆忙
課程規劃
  • 01
    五感的刺激體驗

    教師準備不同的物品/物件,讓學生分組或集體經由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嚐一嚐、摸一摸,體驗視、聽、嗅、味、觸五感的刺激,並試請同學用言辭表達感覺感受,讓同組的同學去猜測對應的物件。課程最後請同學試想質感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 02
    生活的質感點點滴滴

    設計一個小活動來強化學生對於文詞表達的掌握。後大半部分預期藉著分組討論、配合學習單,探討時代改變、地區不同對於質感需求之影響,也同時引入世界各地的質感案例引起學生思考質感和生活的關係。

  • 03
    紙,記憶著時光(一)

    聚焦於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媒材-紙張。請學生準備生活中可以收集到的各式各樣紙張,討論其質感與作用,接著引導學生看見紙張的發展,探討技術對於材質的影響。並能說出不同紙張之間的質感差異與自我之間的關係連結。

  • 04
    紙,記憶著時光(二)

    本節課預計的進度圍讓學生準備自己挑選的紙漿素材、結合的與校園情感記憶之花草植物,抄成屬於自己的時光明信片,利用鉛字印章也為自己或他人留下隻字片語,完成個人《紙,記憶著時光》明信片

  • 05
    紙,記憶著時光(三)

    延續上節課之未完成並參觀、體驗不同技術所帶來的質感差異,至學校鄰近的工藝文化園區樹藝工坊,探討樹的一生,從成長、開花、結果、落葉到凋零,給它另一個生命抉擇,在生命結束後再創造它另一個完美的生命可行性。

  • 06
    分享、分析與回饋

    以分享和回饋的方式促進同學間的互惠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當中質感搭配的美感要素和原因,進而能上台發表。

謝欣茹
南投縣立旭光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南投縣立旭光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