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傳情之質感棒棒糖_仿真巧克力球

核心概念
  • 質感構面的美感
  • 合宜的搭配質感構面並運用
  • 欣賞並體會不同質感之美

課程概述

透過味覺及觸覺的「質感體驗」,體認質感的意義,再進行「質感再造」;最後進行「仿真巧克力球的製作」和「質感棒棒糖包裝設計」的製作,並經由同學彼此觀摩,發現合宜的美感。並培養學生判斷材料特性的能力,能合宜地使用材料與方法,發揮質感的優點,製作出美觀的仿真巧克力球。

美感預期成果

  1. 提升質感敏銳度
  2. 提升質感表現力
  3. 提升自我表現力

教師課後省思

因為調校關係,兩校教課書版本不同,調整成挑戰「質感」構面課程。一開始,花了不少時間在摸索,感謝有美感教育種子前輩們的資料可以參考,讓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理出頭緒。本課程參考107-1高雄市旗津國中許甄云老師之《手作傳情巧克力》課程以及106-2高雄市右昌國中陳純瑩老師之《質感小夜曲》課程。其中,《手作傳情巧克力》課程之「巧克力」部分,考量食材有賞味期限的限制,將食材的「巧克力」部分更改成「仿真巧克力球」。

本課程是學生選定一位老師,依據這位老師的個人特質,量身訂製「質感棒棒糖-仿真巧克力球」。「仿真巧克力球」延長了禮物的使用期限,為增加實用性,「質感棒棒糖」背後皆黏上磁鐵,收到禮物的老師,看完學生寫得有感卡片,讓「質感棒棒糖」貼在辦公桌前,繁忙課務之餘,抬頭看到學生給的「質感棒棒糖」紓解壓力療癒一下。

原課程設計之初,在質感初體驗-觸覺部分原設計安排「恐怖箱」的單元,實地進行後發現,恐怖箱單元的娛樂性大於觀察體驗性,因此決定取消。而後參考《質感小夜曲》課程裡的「質感體驗」及「質感再造」二個單元,此部分更適合引導學生對質感的探索與體驗。

再者,課程進行到書寫小卡內容部分,由於,製作的「仿真巧克力球」必需與送的對象相呼應,個人發現學生需要更多的練習和引導,否則小卡內容會與平常寫卡片的內容無異。

課程結束後,任課班級之一的國文老師對此「仿真巧克力球設計單」課程很有興趣,將「仿真巧克力球設計單」延伸成:寫給同學的短篇作文。另外,九年級的綜合活動之輔導活動課,在個人特質部分有相關的學習單。因此,未來若有機會再上一次本課程,個人建議在「質感聯想部分」可以與綜合活動之輔導活動課程和國文課共備,可以在「個人特質部分」能有更細膩且深入的引導。

課程規劃
  • 01
    「質感初體驗(1)」觸覺上的質感

    手眼觀察:準備不同外表材質觸感的乾物(黑豆、花豆、紅豆、綠豆、米豆、薏仁、白米、胚芽米、扁豆、甜豆、竹笙、木耳、杏仁、八角 、金針、龍眼乾),放在紙盒內給同學摸摸看。透過觀察、觸摸各種材質觸感差異大的東西,並在學習單上寫下,體驗不同質地的差異感覺報告。

  • 02
    「質感初體驗(2)」味覺上的質感

    材料質地的認識:準備巧克力膏、奶油、可可粉、糖粉、巧克力米、海鹽、椰絲、堅果、OREL餅乾、金沙巧克力、棉花糖等不同口感的食材,透過觀察、觸摸、品嚐各式食材,體驗不同質地在口中的差異感覺,並在學習單上寫下,這種食物會讓你聯想到哪種個性的人。

  • 03
    「質感練習(1)」巧克力球製作

    引導學生透過「質感KIT-1」練習:「表面的練習」、「表面+質地練習」、「表面+質地+包覆練習」,介紹巧克力球的特性與如何結合的方法,討論出的巧克力球有什麼不同的質感。

  • 04
    「質感練習(2)」質感再造

    引導學生將質感利用白膠及其他現成物復刻不同的質感。

  • 05
    「質感棒棒糖-仿真巧克力球」設計與製作

    每人針對專屬的老師特製一個「質感棒棒糖」。

  • 06
    「質感棒棒糖-仿真巧克力球」包裝與有感卡片

    討論製作合宜的「質感棒棒糖包裝設計」。

  • 07
    課程總結與回饋

    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表達與反思討論,教師進行總結。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