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能從生活中發現我們所需用品有著不同觸感,每一種器皿都有其適合的材質。透過課堂練習,認識不同器皿呈現的不同質感,並將生活中的質感做分類整理出材質四象限。
美感預期成果
- 發現生活中的各質感。
- 能辨識感知質感給人的不同感受力。
- 能探究相近觸覺的質感物件。
- 從生活中發現與分辨質感的影響力。
- 進行質感表現的可能探究。
- 認同質感在生活中的價值並分辨其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第二次進行質感水泥課程,針對第二次的課程調整有兩大項:
- 課堂小測驗:這次透過赤腳體驗活動,讓學生實際感受生活中觸感帶來的衝擊與感受,體會到質感其重要性。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於赤腳這件事,感到新奇有趣,腳底的觸感是他們生活中很少的經驗。
- 水泥花器質感再現:質感在於紋理不同所產生的觸感,因次這次課程將重點放在如何產生多樣的紋理,讓觸覺更豐富。故讓學生思考,如何在灌水泥時豐厚質感的多樣性,因此學生嘗試在容器與水泥接觸面增加各樣紋路的軟材質,又加上水泥可塑性極高,因次學生在這次利用原本加減法外增加了軟材質,其成效令人出乎意料的好,讓花器有更多元的質感,進而豐富花器的整體效果。
課程規劃
-
01發現質感
透過赤腳在校園體驗生活中的質感,並運用放大顯微鏡觀察紋理。
-
02質感大數據、象限
從生活中找到質感,將不同質感的物品依照對質感的認識作排列呈現,建立質感辭庫。
-
03水泥花器製作
以水泥為體驗的媒材,讓學生透過媒材創作出各種質感的花器。
-
04質感重塑
利用上一堂水泥花器粗坯,透過加法、減法,進行質感在造,讓花器上有不同質感。
-
05生活中的花器應用
將花器與花卉做整體搭配,讓花器運用在生活中並給他人實質回饋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