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樹皮衣變!變!變!

核心概念
  • 省思原住民生活傳統技藝阿美族樹皮衣的功能及意義
  • 發現樹皮質感的特性與美感
  • 認識原住民傳統技藝的美學與實用性並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美感知能
  • 學習狩獵時可以用甚麼方式讓自己不被獵物發現而逃跑
  • 能分辨觀察同一材料質感的差異
  • 對各樹種中從外觀、觸摸、五感中,如何選擇最適合做樹皮衣的素料與特性
  • 原住民的老祖宗在外狩獵時應注意之事項
  • 能和同學討論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並解決
  • 能運用不同物件,讓質感更襯托美感

課程概說

本課程先從台東在地原住民文化介紹、重新開始摸索製作『樹皮衣』的方法,並透過逐一訪問部落耆老記憶中樹皮衣的製作技術,再利用樹皮的特性研發出各式文創商品,提升樹皮的使用與價值。在教學活動中,先讓學生透過原住民的文化背景,藉由教學活動樹皮衣的實驗、操作、體驗,來認識原住民祖先流傳下來傳統技藝,必當保留及傳承下去的必要性。最後嘗試利用有效的樹皮設計實用的手工樹皮物件。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說出『樹皮』的特性,並組成美感元素並賞析之。
  2. 學生透過思考與討論,善用先備知識,完成不同質感特色的手工書籤。
  3. 能嘗試利用樹皮特性,提升樹皮在日常生活的使用價值,研發具有原住民特色的文創商品。
  4. 學生能仔細專注聽講,並經由構思後畫出草圖(完成一份手工樹皮物件)。
  5. 能持續對環境與大自然,保持謙卑與恭敬心。
  6. 能對原住民老祖宗所流傳下來的傳統技藝繼續發揚光大。

教師課後省思

教師在教學前應充分瞭解學生的起點行為,設計合適的教材,充分的熟悉內容之後,接著去思考需利用哪些教學資源,擬定評量的方法,才能確保教學的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應扮演好引導者、支持者、觀察者、應變者以及溝通者的角色,與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教師應於每個單元的課程結束後,立即進行反省與思考,以便發現教學上的問題,馬上擬出策略加以解決。教師在多變的教學情境中,均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師宜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為學生提供最好的協助。

因疫情關係,五月份的課程停課改線上課程,還好實體課程都已上完了,在製作細節部分,有學生在classroom視訊中詢問老師: 做好的作品會發霉乙事!!!要怎麼辦?師回:在捶打樹皮後一定要將樹皮「曬乾」!

課程規劃
  • 01
    第一堂

    先從「質感材料」有哪些談起,喚起學生記憶質感,課前先讓學生利用手機拍照3張不同質感照片,上課進行討論與分享。

  • 02
    第二堂

    【內容:材料質感介紹】 1.老師帶不同材質、物件(棉、麻、塑膠、紙類、鋁 箔紙)。 2.引導學生藉由五感(觸摸、看、聞、各種不同材質 物件體驗),不同質感所呈現的的觸覺美感。 3.學生能說出物件質感的感受與運用。 老師拋出議題讓學生討論: a.原住民的老祖宗在外狩獵時,應須注意那些事項? b.狩獵時,用甚麼方式能讓自身不被獵物發現? c.如何防止在狩獵時,身體不被草、樹枝割傷?

  • 03
    第三堂

    【內容:戶外尋找構樹苧麻材料】 1.帶領學生至學校後山尋找製作樹皮衣的材料(構樹) 2.介紹各樹種從外觀、觸摸、五感中選擇最適合做 樹皮衣的素料與特性。 3.將自己採集構樹樹幹帶回,並進行採集經驗分享。

  • 04
    第四堂

    【內容:體驗製作樹皮過程】 1.介紹阿美族傳統「樹皮衣製作」的過程(影片欣 賞)。 2.班級分兩組:a.一組將構樹泡水四至五天後,進行敲、打、刮,觀察其變化。b.另一組不泡水,以原有構樹樣貌進行敲、打。 3.敲打後觀察同一物件質感的差異(材料、外觀)? 4.觀察同一材料質感的差異(觸感、五感)? 5.引導學生從質感美感介紹,完成自己設計不同質 感的手工書籤。

  • 05
    第五堂

    【內容:運用樹皮媒材,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1.提醒學生依照設計圖,完成自己設計的手工樹皮物 件(可以利用裁縫機縫製)。 2.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物件,讓質感更襯托美感。 3.引導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去發現,不同質感透過有秩序排列組合所呈現的視覺美感。

  • 06
    第六堂

    【內容:分享製作設計的體驗】 完成作品並分享自己製作歷程的經驗。

劉吉益
臺東縣立知本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東縣立知本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