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讓學生發現其實「美感」的可能性存在於生活中,只要常保觀察之心,就能發現「美感」的存在,『質感』是存在生活中很直接的感官感覺,透過美感課程帶領學生從經驗記憶整理出對質感的辨識,透過物品的形態探討,讓學生可以在不同的質感中,辨別選擇與創作一個優質、得宜的質感樣式,鑲嵌或拓印在水泥器皿表面,加以呈現水泥器皿的多元質感。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生活環境的媒材探尋,認識各式素材的質感樣貌,分析素材質地變化,提升學生對於質感的敏銳度,透過檢視生活素材應用,掌握素材質感特性,運用素材的色彩搭配及重組,使學生發現質感在生活中的無所不在,透過觀察、分析的練習,利用質感差異進行異材質創作,養成觀察日常的習慣,體認美感無所不在,只是缺少發現。
教師課後省思
原先設計的課程因疫情關係有所調整,有些美中不足之處,不過大部分學生在實作課時仍然保持高度熱忱讓教師相當感動,由於時間不足,若未來許可,質感課程可以延伸種植與攝影的單元,讓學生了解植栽的養護,將課程貼近生活,也將美感落實於生活,而非侷限於課程既有的規劃與安排。
-
01視覺與觸覺:質感辨別
帶領學生進行質感的探索與觀察,由記憶中搜尋所觀察到的質感想像,實際觸摸後與想像中的質感進行比對,透過文字說明觸感感受,進而思考如何運用於翻模創作中。
-
02合宜的質感運用
透過美感電子書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質感,並說明該圖片中元素組合的質感意象,引導觀察生活中的質感實例, 分析其帶給我們的質感意象。
-
03生活素材的收集
實際走訪學校附近公園,觀察並尋找個人喜歡的自然有機物(如:石頭、樹葉、樹枝、花朵、泥土等),完成異材質的質感搭配,並將收集到的個人實體質感素材,合宜的計畫、安排於器皿表面。
-
04水泥器皿製作
依照不同的意象主題,創造出合乎主題構成的質感搭配,收集與分類質感物件並將質地翻模與灌模於水泥器皿上。
-
05擺拍質感生活家
將完成後的器皿與準備好的植栽(請同學至校園附近的興中花市尋找適合的花材)做質感搭配,利用擺拍與光影美感將一樣產品創造不同感受。
-
06綜合討論
透過成果分享學會反思,進而創造生活中合宜質感的美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