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尋找在地原味的低彩與高彩

核心概念
  • 從減法設計培養美感意識
  • 連結色彩視覺感受的重要性,引發學生思考用色的合宜性
  • 找出地域色彩中,低彩度色彩搭配之美進一步
  • 了解美的原則與方法
  • 透過比例、材質、色彩、組構應有的美感品味,建構生活基本配色概念於日常
美感知能
  • 觀察並發表對台東在地城市色彩的感受
  • 討論並發表台東災後小招牌計畫的改造所使用的色彩以及環境配色中招牌色彩如何融入
  • 討論生活中環境的色彩配置是否合宜並提出建議
  • 色彩的意象-養成日常生活關注色彩的習慣,覺察色彩與生活的關係
  • 色彩的調和-運用色相環、色立體模型工具,學習色料混色及調色技巧
  • 合宜的色彩-學習適合的色彩而不只是最喜愛的搭配

課程概說

課程動機:在地原住民色彩主色均為鮮艷的紅黃藍原色,從小耳濡目染,最熟悉的就是原民色彩,而原色之外請同學找出原味的大地色系,如同城市招牌之卡點西德色,也是鮮豔的原色紅黃藍綠為主,藉由縣府「小招牌大景觀專案」引起學生動機,引發學生思考及欣賞除高彩度原民色彩之外,低彩的配色之美。
學習目標:學習低彩度的調色與配色,如同減法美學,降低彩度,希望藉此也能讓學生學會體會,尊重環境色,高彩度與低彩的搭配。以台東災後小招牌大景觀的計畫改造,用色不再採取鮮艷的卡點西德色,而是運用了許多具有原始材質本身的顏色如鐵.木.清水模的水泥等原始色彩,或是降低彩度去搭配,使得台東街景得以改造成不同面貌。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色彩,學習減法美學案例。
學習方法:介紹伊登色十二色環相環,先了解三原色─紅、黃、藍,並將三原色兩兩相加調出橙、綠、紫…等,第二次色,兩相鄰的顏色等量互調,得到該兩色的中間色(第三次色),帶入低彩度的調色方式,並運用學學色彩網站,線上學習工具做練習,生活中色彩的搭配,包括衣著、室內設計、明視度低中高、彩度高到低的配色效果,藉由實際顏料做調色練習。
預期成效:主要為審美觀念的培養及推動,學會應用適當的色彩於自身生活中,學習對色彩的敏感度,不再無感,能改造配色,將高雅色系應用於生活中並做出分享與反饋。

美感預期成果

  1. 喚起學生對美的需求,使學生自主體會到美感差異有其因果,進而將美感教育實踐於生活中。
  2. 培養學生具有美感素養,激發學生創意及創造力,提升國際競爭力。
  3. 讓學生經由實際操作體察美感存在的重要性。

教師課後省思

此一課程內容,學生大都反映印良好,表示喜歡,若想要再更加精進些,可在繪畫技巧缺乏上,再做提升,因大多數學生為非美術班組,很少有繪畫方面的練習機會,有些學生對於繪畫有心理障礙,他們會感到排斥,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信心能畫好。

課程規劃
  • 01
    第一堂

    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環境中之不美,喚起學生對美的感知,建立美感構面「色彩」對城市容貌的影響,以生活中的物品如:塑膠椅、消防栓、招牌、變電箱、考慮其在環境中的協調性;並以「台東市小招牌大景觀」專案為例。運用減法美學,比較前後的差異,以色彩的減法為主,以。

  • 02
    第二堂

    收集台東地域色彩,找出台東在地使用高彩度低彩度的地方;介紹伊登十二色相環認識色彩的名稱、色彩體系、色彩的混色、對比色、配色與調和。色彩心理學,色彩意象等。運用學習單嘗試做校景色彩的配色。

  • 03
    第三堂

    介紹莫蘭迪色系、大地色系,學習用「高級灰」,來表現平和、內斂、溫柔、沉穩與細膩柔和。介紹「學學台灣文化色彩」工具,做線上配色練習。

  • 04
    第四堂

    動手調色,調出高雅的莫蘭迪色系,練習調出畫中的顏色,透過調色過程,學習調色的細節變化,體驗鮮豔色調與調和色調的差異,體會色彩傳達的感受。

  • 05
    第五堂

    由一則新聞—國際級歌劇院「辦桌」台味惹議「中場休息,大廳變飯廳」、「國家歌劇院變國家夜市」。引發學生思考「地方特色的運用適當性」,關鍵性思考誤把地方特色合理化於不適當的地方。運用學習單練習改造不合宜的例子:如鐵皮屋、大紅塑膠椅、制服色彩、教室的書包櫃、彩繪陶罐等。 運用低彩度畫法,彩繪帆布包。

  • 06
    第六堂

    將學習歷程紀錄製作成PPT上台發表並分享心得,包含學習單、回饋單、顏色被改造前後的對照組及運用低彩度繪製帆布袋等,討論配色是否得宜,最後再將成果展示。

張莉菁
國立臺東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教師

任教於國立臺東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