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環境永續是全球重視的議題,而環境教育也是學校的校本課程,希望藉由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7項核心目標中-12責任消費與生產等目標,引導學生瞭解並運用循環設計和循環經濟理念,來達到永續實踐的目的。
另一方面希望從純藝術角度切入,讓學生運用平板認識表現主義藝術家Paul Klee的作品,他是一位色彩魔術師,作品巧妙運用色彩結合點、線、面的運用,完美結合了聽覺藝術和視覺藝術的美,讓人感受到作品的節奏感,讓學生瞭解藝術(感性)與設計(理性)之美。
然後引導學生分析畫作中具有哪些構成對稱、平衡、主從關係、格線的分割、組合方式等要素。收集可運用的回收媒材,以拼貼等構成手法,例如:樹枝、木片、紙盒、紙板、紙片、提袋、布袋……等。運用構成要素和各式媒材,結合Paul Klee作品特色轉化成可懸掛於壁面欣賞的視覺藝術2D平面作品。
搜尋生活中的各式燈具,思考如何運用即將廢棄不用或回收物(例如課桌椅、掃具、玻璃瓶、鐵罐、塑膠瓶、布、樹木…),加以改造成為可再使用的燈具。在燈具結構、構造的造形和燈罩的表面色彩參考Paul Klee的創作方式,將純藝術與應用設計藝術相結合。
最後結合藝術美感思考與永續實踐(燈的構造、支架和燈罩的結構、不同材質的質感搭配運用、燈罩表面色彩線條構成與質感、燈具的大小比例),擷取Paul Klee創作平面作品畫中的部分意象,做成一個立或夾於桌面的生活實用燈具。
作品展示時會呈現出掛於牆上的藝術作品與燈具作品意象產生連結,將藝術與生活設計的美感同時呈現。燈具展覽時可進行義賣,並捐給學校做為仁愛基金和急難救助金,藉此達到教育意義與循環經濟目的。
教師課後省思
- 因學生較不會運用幾何抽象思考來進行畫面構成,在正式課程進行前,先進行一節課的分組即興創作練習(至少1個三角形+2個方形+3個圓形+4條線+5個顏色)。藉由這個練習,學生可更瞭解保羅克利Paul Klee繪畫風格和技巧,對於日後結合燈具的創作更有幫助。
- 單元2-3-保羅克利Paul Klee作品風格拼貼,學生忘記帶回收材料,以致於無法進行拼貼作業,會耽誤一節課時間。可請小老師上課前一天提醒或老師準備一些回收媒材備用。
- 單元7-設計燈具構造和結構時,學生對於各物件的材質和尺寸標示不清楚,需再次提醒標示好,方便日後能準確裁切,才不會造成材料浪費。
- 單元8-而燈罩表面結合保羅克利Paul Klee作品風格的構成部分,因燈罩材質不同(玻璃、塑膠、鐵、紙),要讓學生思考,要使用合適的媒材來表現(壓克力顏料、卡典西德…),才能表現其美感。學生也充分發揮創意,運用麥克筆畫在白色卡典西德上,再黏貼到玻璃瓶上,此方法快速,效果也很好。還有用描圖紙繪畫,會產生霧面的特殊美感效果。
- 最後接電線階段許多組對於電線的美感安排比較沒有概念,建議可利用一些時間討論如何安排才好看。
- 本課程14節課可完成基本桌燈製作,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可讓學生進行支架表面打磨修飾和上顏色,可呈現出更多元美感思考和色彩表現。
- 本課程的操作需具備一些操作線鋸機和鑽孔機的經驗,9年級學生已上過生活科技課,有操作過的經驗,所以比較適合。另外,老師也必須具備這方面能力,才有辦法引導協助學生進行美感創作。
-
01瞭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循環設計和循環經濟,對現代人類生活有哪些影響?
1.發學習單,引導學生瞭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7項核心目標有哪些?介紹第12項目標是「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SDGs 目標12有哪些細項目標和核心精神?國內外又有哪些實例與反思?
2. 瞭解循環經濟是什麼?了解定義及可運用在生活中的商業模式。
3. 瞭解循環設計的趨勢與價值。
4.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思考生活中學校或家裡有哪些回收物件(例如:課桌椅、木頭、玻璃瓶、塑膠瓶、水管、掃把柄…)可循環再利用成為新的產品。 -
02認識Mondrian和Kandinsky抽象藝術特色,瞭解表現主義藝術家Paul Klee克利的作品特色與主題構面的實作分析
1. 介紹2013新一代設計展(YODEX)片頭,以平面動態圖像(Motion Graphics)表現手法,多樣手法的圓形配色變化作主軸,與音樂節奏的相互激盪,豐富的色彩令人愉悅又充滿希望,輕快的活躍感象徵著新一代的美好與年輕,設計師能創作出撫慰人心的甜蜜。
2. 介紹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百老匯爵士樂」Broadway Boogie Woogie,以音符切分法和即興演奏的旋律。在黃色幾何線條中加入了不連貫的紅、藍、灰、白等色點,傳遞出抽象藝術的音樂性。
3.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黃、紅、藍 Yellow-Red-Blue,在色彩、線條的舞動中,以幾何形三角形、圓形、方形互相搭配、切割、呼應,形成一幅如交響樂般的純粹與美麗的節奏豐富景象。
4.介紹表現主義藝術家Paul Klee克利的作品特色和畫面表現構成方式--色彩結合點、線、面的運用聽覺藝術和視覺藝術結合而成的節奏感之美。
(例如,Klee103「城堡和太陽」以暖色系紅色主色,呈現飽和、強烈的感覺。Klee106「初期的涼意」將暖寒色系配置於九宮格中,高彩度的暖色系和低彩度的寒色系,構成交互對比的感覺。)
5. 教師說明畫作中具有哪些構成對稱、平衡、主從關係、格線的分割、組合方式等要素。
6.學生分組,運用平版iPad(學校資訊平板車),上網至https://www.ss.net.tw/paint-161_74.html~1,從137張作品中挑出比較喜歡的畫作(要讓老師確認),並分析畫中線條、色彩和畫面安排,具備哪些構成要素,具體畫在學習單上。
7.收集可運用的回收媒材,例如:樹枝、木片、紙盒、紙板、紙片、提袋、布袋……等。 -
03運用構成要素和各式媒材,結合Paul Klee作品特色轉化成視覺藝術2D平面作品
1.分組討論根據上次分析Paul Klee作品特色結合構成要素,以線條、色塊或符號,運用著色用具畫出構思概念圖。
2. 運用各式媒材以拼貼等構成手法,結合Paul Klee作品特色完成可懸掛於壁面欣賞的構成作品。 -
04瞭解生活中的各式燈具結構設計之美,分析生活中哪些回收物可拿來做運用
1. 介紹生活中常見燈具的類型(吸頂、嵌、壁掛、垂吊、站立、延伸臂式等),欣賞各式桌燈,瞭解桌燈不同的質感、構造、結構和造形。
2. 運用老師準備各式不同材質和造形的圖卡,包含燈罩(玻璃、鐵、塑膠)、支撐架(木、金屬)、底座(水泥、木頭),試著拼湊出覺得美的組合。
3.討論思考如何運用生活中即將廢棄不用或回收物(例如課桌椅、掃具、玻璃瓶、鐵罐、塑膠瓶、布、樹木…),加以改造成為可再使用的燈具。分析生活中哪些回收物可拿來做運用。 -
05運用藝術美感思考與永續實踐,設計燈具的構造和材質樣式,繪製構思草圖
1. 讓學生欣賞各式創意造形燈具,引導學生如何結合運用回收媒材製作燈具。
2.學生分組,參考老師準備的各式基本製作材料,討論燈的底座材質造形、支稱架各部件長度比例結構和連接方式、燈罩的造形、材質和整體構造樣式,需考量符合燈具功能性、實用性和美感。
3. 思考如何結合日常生活中蒐集到的回收物件與老師提供的回收材料,需注意結構是否穩固,如何連接固定物件,固定於桌面不會歪斜或傾倒。
3-1底座-除了造形外,還需考慮重量和面積,可選擇木頭(樹木或木片角料)或灌水泥(以現成的塑膠、保特瓶或鐵罐)的方式。
3-2支稱架-需考量如何連接固定、角度和長度,可用木桌椅角料、竹掃把柄、塑膠水管等不同材質來設計製作支架結構。
3-3燈罩-需考量造形、材質和大小,可用回收塑膠盆器、塑膠瓶、保特瓶、玻璃瓶等來製作主要結構,再搭配運用Paul Klee作品特色製作表面裝飾構成。
4. 思考電線配置、燈頭與燈座如何固定,主要部件可拆解再裝上。
5. 思考支架長度和燈罩大小比例是否好看,完成初步構思草圖設計。 -
06燈罩表面構成設計,修正燈具構思設計圖,確定製作材料和連接工具
1. 結合美的形式原理和構成要素,融入平面創作Paul Klee風格作品畫中的部分意象,進行燈罩表面構成設計、色彩配置、形狀大小比例,確定燈罩表面的表現方式和所需要的材料。
2.選擇合適的構造與結構造形組件,設計繪製出整體概念圖與主要連接組件,列出需要哪些材料(例如課桌椅-角料木板、掃具-竹桿、玻璃瓶、鐵罐、塑膠瓶、布、樹木…),和連接固定工具(例如蝶形螺絲、螺絲釘)等。
3.完成構思設計圖。 -
07運用合宜的工具、材料,製作燈具主要部件、相關組件和燈罩表面構成
學生分組,分配工作,開始製作:
1.製作底座-
1-1木頭底座,將回收的木頭,運用工具裁切、打磨、鑽孔。
1-2清水泥底座,將容器固定(需保留支架固定位置、孔洞或支撐架),灌水泥,等乾後拆模。
2. 製作支稱架-將竹管、塑膠管、木頭角料、木塊裁切適當長度比例,鑽孔固定和連接。
3. 製作燈罩-裁切固定玻璃瓶,清潔塑膠瓶、鐵罐表面,噴漆美化表面,再進行與燈具結合固定。
4.運用線材(竹棒、鋁線、麻繩…)、面(塑膠網片、鐵網片、棉麻布,製造出不同層次的疊色效果..)、壓克力顏料、卡典西德等不同材質和材料特性,進行燈罩表面構成。
5. 嘗試各部件連接、組裝,加以組合連接各部件構造,並適時進行修正調整。 -
08完成燈具與燈頭的接線,說明自己作品創意設計理念和特色,完成學習單與回饋單
1.完成燈具與燈頭的接線,點燈看看燈具是否具有美感意象,再做修正與調整。
2.完成作品。
3.介紹自己作品的特色和設計理念。
4.思考如何幫作品宣傳行銷,藉以增加永續實踐的成效。
5.完成學習單和回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