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木設計

核心概念
  • 能認識、體驗美的構面,提昇對結構的美感程度與涵養。
  • 學生能因應環境需求,思考合適的色彩、材質、比例與構成方式,以美感的角度提出改善教室的設計。
美感知能
  • 學生能夠從設計或美的形式原理,進行設計發想。
  • 學生能觀察並提出環境景觀的問題或可改善之處。
  • 學生能觀察環境中的各種色彩與材質。

課程概說

本課程設計接續前一學期所介紹過的「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概念,帶領學生實際走入教室,引導學生觀察、發掘出生活環境中應改善的雜亂之處。 透過分組討論,實際針對生活中的問題環境,討論解決辦法,嘗試透過色彩與材質試驗,以物件色彩、質感之空間比例、構成重新規劃的方式, 提出改善方案,落實對環境「有感」而後「行動」。最後以分組進行提案,並利用木材及已有木工的技巧,完成教室改造計畫。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學生能觀察並提出環境景觀的問題或可改善之處。
  2. 學生能觀察環境中的各種色彩與材質。
  • 美感技術
  1. 學生能夠從設計或美的形式原理,進行設計發想。
  • 美感概念
  1. 能認識、體驗美的構面,提昇對結構的美感程度與涵養。
  2. 學生能因應環境需求,思考合適的色彩、材質、比例與構成方式,以美感的角度提出改善教室的設計。
  • 其他美感目標
  1. 跨領域與建築老師共同合作執行課程。

 

教師課後省思

  • 教師省思:
  1. 操作工具能建構手腦連結,是實證經驗的必經之路,也是開啟思考的必要條件。
  2. 高比例的手動工具是有益的,越多的關節、肌肉、骨骼被運用,能解除更多思考的遮蔽。
  3. 掌握技能後,無法持續量化,停止操作後,身體記憶逐漸模糊。
  • 未來修正:增加感官思考整合性課程,培養學生觀察力,進一步引導學生自我覺察,感受自己與原始森林的互動。
課程規劃
  • 01
    環境考察、資料搜集-孩子對生活、校園環境的看見

    /整體課程簡介與分組(成立校園結構調查小組)。 /老師講解關於結構知識,校園踏察概念說明。 /孩子對生活、校園環境結構的認識。

  • 02
    質感探索——用多種感官感受各式木材質的特性

    /提供四種木片作為底板,引導學生觀察木片本身的紋理與質感。

  • 03
    學生能發掘環境問題,共同設計改善設計

    分組提出改造主題,利用各種透視圖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比例圖、爆炸圖畫出原型,實際做出等比小模型。

  • 04
    應用所學,包含木工技能、練習觀察分析、完成透視圖等,完成改造教室空間的任務。

    小組工作:依照工作分配,組員們依設計圖及材料單完成作品。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