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比比皆是

核心概念
  • 理解物件比例、構成與美的形式原理之間的關係。
  • 分析不同比例與構成關係在平面設計上造成的變化。
  • 了解生活中許多的物件與生活產品都涉及到比例與構成的概念,並嘗試操作運用。
美感知能
  • 觀察生活中物件的比例及構成,能夠具體指出影響美感效果和聯結各式要素整體展現的相對關係。
  • 操作比例學習工具,建立自己的比例感及構成關係資料庫,並與小組分享。
  • 了解合宜的比例關係,並在小組討論後實際運用日常生活中。

課程概述

比例是影響美感效果的相對關係,而比例感「是對尺寸的大小有審美的情緒」,構成則是聯結各式要素的整體展現。當空間中不止有一個以上的物件時,就得考慮到構成;當物件的比例改變時,往往構成關係也隨之改變。本課程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觀察後,透過簡單的比例工具進行操作;理解格線的分割邏輯;體驗平面設計中的比例關係與版面構成,建立起學生對於平面構成中字體大小、 空間留白、圖文配置等「比例+構成」的美感觀念,並意識到版面編排在美感與訊息傳達上的重要性。課程最後,讓學生觀察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分組討論的方式,試圖找出自己生活中可以改進比例的環境或器物,並鼓勵學生將所學觀念實際運用,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一座城市,一條街道,一個轉角,一個地區建構出屬於一座城市的面容,進而成為前往蒞臨人們腦海裡對這座城市的記憶。色彩可以是一種語言,用純粹的形式傳達這片土地上的點滴,色彩也可以賦予一座城市個性,使城市綻放出不同的光芒。
希望藉由門牌設計與社區特殊色彩的學習,透過藝術與生活日常連結,進一步塑立社區認同與社區識別,旨在用色彩串起社區居民對城市的共鳴,能為這短暫消逝的美麗,留下永恆的記憶,也讓學生重新體會城市的美感與創意。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學習美感構成概念,並能分析生活美感物件之構成元素。
  2. 學生能將現成物轉化成視覺符號,並以幾何元素進行構成練習。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對門牌的認知不足,不了解號碼、文字與圖案之間的關聯性。
  2. 門牌上的主要及次要訊息與抽象訊息的主從關係,無法用黑灰白色準確表達出訊息。
課程規劃
  • 01
    門牌意義與用途

    A.簡稱門牌號,是政府或組織為了便於管理建築物,而給予建築物的編號,用以代表建築物和作為地址的最精確部份,在正常情況下、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門牌號碼。B.請學生收集國內外的各式門牌,並加以歸納整理出共通性。

  • 02
    新北、馬祖及屏東門牌比較

    A.先與學生討論國內外門牌的差異性與優缺點。B.民國88年中央開放各縣市可以自形設計及換發門牌後,經由影片及案例進行:新北市、馬祖及屏東的特色門牌討論與比較優缺點。

  • 03
    構成操作

    A.「比例、構成」與美感關係(跨數學領域)認識自然物的比例構成。B.介紹公因數、公倍數、等差數列、等比數列與黃金比例。透過提問讓同學發現這些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關聯。C.上網搜尋具美感的門牌設計,列印或存檔,下堂課將圖片帶至課堂中使用。

  • 04
    比例操作

    分組討論。(學習單) A.參考現有的新式門牌,討論門牌上應出現的基本必備訊息有哪些? B.門牌上可加入的附加訊息或元素有哪些?(例如:縣市的象徵符號或特有圖像) C.拍攝生活中以格線分割具美感的陳列法並適用於門牌比例實驗上。

  • 05
    門牌構成完成

    決定門牌上的主要及次要訊息有哪些,並利用色紙(黑白灰)切割出類比轉化後的幾何圖形。A.將切割好的色紙進行大小、比例、位置等排列組合,練習呈現主從關係與焦點,並從中找出自 己最滿意且最具美感的組合。B.黏貼完成的作品於個人作品卡紙上,並標註幾何圖形的訊息內容。C.與現有門牌進行比較與討論,修正成最適宜的門牌構成。

王姿翔
澎湖縣立澎南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澎湖縣立澎南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