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校校園一年四季不同植物輪番盛開,常常讓人佇足凝視色彩繽紛的植物,感嘆自然色彩帶來的奧妙與心靈的美好。然而學生常常對這些多樣貌的自然色彩無感,因此設計色彩構面課程,帶領學生透過校園環境色彩的觀察、察覺、感知,能進一步提升對環境色彩的感受。
利用生活中的環境色彩為例,讓學生發現探索色彩與生活環境間的意涵與功能。並在校園進行色彩蒐集採樣紀錄,讓學生在環境色彩中分析色彩關係,並透過配色練習,探索適宜配色概念及體驗感受色彩多變化的可能性。進而應用於生活中,提升生活美感意識。
美感預期成果
- 利用生活環境圖片(內容含校園、嘉義、台灣區域性色彩)及美感教育色彩篇影片,引導學生探索、察覺生活環境與色彩的關係與涵義。並透過課程體驗後能主動覺察平時很少注意的周邊環境色彩的多樣貌及變化。
- 應用色票分析環境色彩的組成,將色彩透過不同配色法與搭配主觀喜好色彩後,比較色彩的前後變化並思考配色的適宜性。
- 把觀察、體驗、感受的色彩概念,運用在生活各個層面,實踐生活美感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 第一堂課程進行中,藉有提問生活中色彩相關問題與學生互動,讓學生思考並鼓勵說出自己的看法,加強學生對色彩與生活之間的連接。
- 第二堂課程學生在校園採集紀錄環境色時,有些學生容易疏忽植物及物件細微部分的色彩觀察,教師須提醒。
- 飲料提袋編織,教師可以準備難易度不同的窗花紋路平結編織法與單結編織法。提供少數手作能力不足的學生作選擇,減少學生挫敗感。
- 學生對於身處的校園環境,一年四季盛開凋謝的植物,平時較不會去注意或觀察。如何引起學生從被動(因課程的需求)到主動關心(察覺感受)生活中色彩帶來的美好及重要性,教師需持續從課堂及日常生活中引導。
課程規劃
-
01發現生活色彩
利用生活環境案例PPT及美感教育色彩構面影片,引導學生發現探索生活環境與色彩的關係。
-
02校園色彩採集
帶領學生到校園觀察環境色彩,從中選擇2~3種物件,仔細觀察其色彩並利用色票比對分析,將結果紀錄於學習單。
-
03配色練習1
利用上週採集的校園環境色彩,應用色票練習「對比色」「類似色」的配色法。
-
04配色練習2
1.嘗試加入自己喜歡的色彩於校園環境色中,比較前後配色的適宜性。 2.從麻線中運用配色概念作適宜的配色後,選出能呈現校園環境色彩的麻線(3~4種色彩共12條),作為飲料提袋編織媒材。
-
05飲料提袋編織1
承接上一節,把呈現校園環境色彩的麻線,利用平結、單結的編織法,製作飲料提袋。
-
06飲料提袋編織2
承接上一節,利用平結、單結的編織法,製作飲料提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