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色彩調和與配置(111-1苗栗興華高中)

核心概念
  • 融入性色彩:與都市酵母「融入性色彩」低調的美感對照後,理解色彩有融入城市的用途差異,及城市營造出的色彩印象。
  • 色彩調和:透過中性色(灰、咖啡)與冷暖對比、一致性的色彩比較,初步調整色彩比 例,找出適合環境特點的主要色調及搭配色系,整理出符合調和美感的色彩。
  • 單位形:是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組合中,最基本的單位元素。單位形可以單獨重複排列, 或組成「單位形組合」,再以「單位形組合」為基礎,作有規律的反覆排列。
美感知能
  • 色彩觀察:從日本、泰國的城市色彩試行初步色彩觀察,與台灣城市生活環境影像對照 後,稍作城市印象色的感受比較與整理。而後於校園周遭的舊城區(台中火車站、文創園 區)進行走讀參訪,觀察建築、節慶布置、展覽告示、植栽等環境色彩。
  • 色彩描述:將觀察紀錄環境的色彩特點,透過學習單進行感受的描述與聯想。
  • 色彩對照:將調整後的色彩配置,回到初始的採集場景,進行設計前後的色彩對照,感受色彩經由調整過後產生的美感。

課程概述

從台灣城市生活環境影像試行初步色彩觀察,與日本的城市色彩稍作印象色的感受比較與整理。於校園周遭的環境進行走讀參訪,觀察紀錄環境色彩的美與醜,拍照蒐集環境色彩後,以APP 進行數位式色彩擷取分析。
透過都市酵母融入性色彩的實例介紹,理解色彩有其融入城市的用途設計,介紹中性色(灰、咖啡色-城市、鄉村常見色)對色彩的冷暖對比影響,選擇其一加入蒐集的色塊分析後,透過色彩比例轉環調整主色系、強調色,找出冷暖對比或一致性關係,使環境色彩得以改造並更具協調性。
利用灰紙操作剪一刀設計,並透過重組產生基本形內部的負空間。應用美的形式原理於色彩配置上,選擇調整過的色彩紙張剪裁基本形,並黏貼色塊於學習單上,再回到初始的採集場景,進行設計前後的色彩對照。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發現並表達環境的色彩問題。
  2. 能調整與環境和諧的色彩關係。
  3. 能應用調和色及剪一刀單位形設計進行色彩配置。

教師課後省思

一刀剪:需特別叮嚀學生,剪掉的色塊面積不宜過大,以不超過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為限,如果剪掉太多會影響日後色彩驗證的比對。
課程聚焦在如何與環境達成和諧的色彩,課堂上用ppt透過「招牌」探討台北與東京、歐美的城市景觀差異,再透過變電箱改造計畫案例分析,在感受都市酵母「融入性色彩」低調的美感後,發表對變電箱改造的民眾參與度之看法、色票的用途、台灣城市給人的色彩印象後,學生非常有感,學生皆認為變電箱的改造過程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在街上只要有經過變電箱,就會開始觀察和思考如何配色,才能讓它融入環境。同時也感受到原來使用環境色可以讓我們的街道看起來更和諧和更有整體感。對之前總認為台灣街道為何不美的原因,終於得到解答。

課程規劃
  • 01
    城市印象

    觀察日本、民居、風景,並與台灣的進行比較後,分析國外與台灣的色彩差異或接近處,以色塊紀錄於學習單上。

  • 02
    色彩觀察紀錄

    帶學生,進行環境色彩觀察、紀錄。學生分組使用色票或相機記錄校園中色彩使用最美和最醜的角落(相同的色調和衝突的色調)各一張,進行色彩分析與組員討論畫面中的色彩配置和配色比例,是否和諧?美嗎?為何美?如果不美,提出如何與空間達成和諧感。

  • 03
    色彩要素

    講解色彩的層次、彩度與空間、色彩關係,引導學生操作手機APP 選擇色彩,說明使用的色彩關係、配色的感覺,並上傳臉書分享。

  • 04
    色彩調和

    以都市酵母改造變電箱說明「融入性色彩」,帶入城市常見的中性色進行冷暖對比的比較,及主色系與強調色之間的比例,學生依據採集的色彩進行調整、運用色盤比對比例,並紀錄於學習單上。

  • 05
    基本設計

    利用灰紙操作剪一刀設計,並透過重組剪裁基本單位形,貼製於學習單上後,選擇比對調和後的色紙張,作為下一階段色彩配置的準備。

  • 06
    色彩配置

    解說色彩配置的設計方式,畫方格線、剪基本形,而後黏貼色塊於學習單上,再回到初始場景,進行調整後的色彩對照。

賴玉萍
苗栗縣立興華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苗栗縣立興華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