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探索情緒世界,學會表達感受」為核心,透過創意與互動活動,幫助學生認識情緒、管理情緒,並表達自己的心聲。課程設計分為四大階段:
(1)第一階段:共讀《安妮新聞》
透過選讀《安妮新聞》,認識基本的情緒圖鑑,從六種基本情緒出發,覺察悄暑出現的羅輯和規則,引導學生從事件、生理反應、表情、行為表現回顧自己最近感受到的情緒,並學習以文字記錄內心感受,激發情緒共鳴與反思。欣賞安妮新聞的版面和畫風設計,嘗試延續課程的畫作風格。
(2)第二階段:探索情緒地圖
學生參與情緒辨識與探索活動,從A情緒辨識小練習、B如何表達情緒、C複雜的情緒、D自我理解、E心理OK蹦,了解不同情緒的特徵、觸發原因及影響,並創作一幅專屬於自己的「情緒地圖」,以視覺化方式呈現內心世界。
(3)第三階段:心情折線圖、心理OK蹦
學生將回顧一週的生活點滴,記錄每日情緒狀態,並以折線圖形式呈現心情的高低起伏,幫助學生直觀分析情緒變化,學會察覺與調節自己的心情。從折線圖中選取一項情緒設計OK蹦:先檢視內在情緒,再以外部自主方式,嘗試自我療癒。
(4)第四階段:創作情緒金句
學生根據自身情緒經驗,創作一句具有啟發性或智慧性的「情緒金句」,將情緒金句寫於彩虹冰棒棍上,透過多元的顏色象徵包容與尊重,並與同學分享,讓每個人的感受成為彼此的學習養分。
這堂課將透過閱讀、創作與分享,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的情緒世界,培養健康的情緒管理能力,為心理成長奠定基石。
課程目標
- 培養學生認識與表達情緒的能力。
- 提升學生的情緒管理技巧,促進心理健康。
- 透過創作活動,激發學生的自我探索與表達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1)教學情境一:學生對於情緒議題討論熱烈
①創設安全開放的討論環境
確保學生在討論時感到舒適和安全,這樣他們才願意開口分享。可以設置小組討論或輪流發言的方式,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避免有學生感到被忽視或壓力過大。
②引導學生思考情緒的多樣性
透過設計有趣的情境模擬或角色扮演,幫助學生深入思考情緒的不同面向,並討論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調節情緒。例如,模擬在學校或家庭中遇到挑戰時,情緒會如何反應,並討論應對策略。
③分享個人經歷與情緒故事
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情緒挑戰和如何面對,這不僅能促進彼此的理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共鳴。教師也可以適當地分享自己應對情緒的經驗,作為榜樣。
④ 問題討論與引導式提問
設計開放式問題,讓學生能夠深入思考情緒的來源和影響。例如:「當你感到生氣時,有哪些方法可以讓你冷靜下來?」這類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探索情緒,並分享他們的應對技巧。
⑤創意活動延伸討論
例如,讓學生製作「情緒日記」或「情緒地圖」,並在課堂上分享,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有機會表達自我,還能激發他們在討論中的創意和批判性思維。
⑥表揚積極參與的學生
對於積極參與討論的學生,給予讚賞和鼓勵,這樣可以激勵其他學生更加投入討論,營造正向的學習氛圍。
(2)教學情境二:情緒表達困難的學生
引入情緒詞彙表和「情緒地圖」活動,幫助學生學習具體描述感受,並在小組討論中互相學習表達的方式。
(3)教學情境三:心情折線圖與金句創作的挑戰
當部分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感到無從下手,提供範例與指導,並鼓勵學生從簡單的感受記錄開始,逐步提升創作能力。
(4)未來的教學規劃:
①深化課程內容:增加更多情緒相關的故事與案例,讓學生更全面地學習辨識和管理情緒。
②融入角色扮演或模擬情境:幫助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應用情緒調節技巧。
③跨學科結合:與藝術、語文課結合,透過繪畫、寫作等形式,加強學生對情緒的理解與表達。在健康教育中加入心理學基礎知識,讓學生更具系統性地學習情緒管理。
⑤家校合作:設計「情緒金句展示牆」,邀請家長參與分享和交流,促進家庭情緒教育的同步進行。
(5)教學者的感動:看見學生從最初對情緒的陌生,到逐漸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我覺得很開心」「我今天有點失落」,這種成長令人深深感動。在金句分享環節,學生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如「難過不是失敗,而是讓我更勇敢」,讓人倍感欣慰。
(6)學生的回饋
①「我以前從來沒想過畫一張地圖可以認識自己,這堂課好有趣!」
②「我學會了用心情折線圖記錄自己的感受,這樣我可以發現自己哪天情緒特別低,然後告訴自己沒關係。」
③「情緒金句讓我覺得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智慧,我還跟家人分享了我的創作。」
透過學生的回饋,讓人更加堅信情緒教育的重要性,未來將繼續優化課程,陪伴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