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帳篷杯緣子-結構與設計

核心概念
  • 自然界的結構
  • 對稱/均衡的結構配置方式
  • 材料對結構的影響
  • 空間對結構的影響
  • 結構可以應用的方向
美感知能
  • 同(理解事項/核心概念)

課程概說

本教案為了使同學認識到結構與造型美感、空間上的關係,希望以問題引導的方式,幫助人偶杯緣子構築一個空間,然而這個杯緣子可以代換成需要空間盛裝的物質,例如水、食物、貨物、人的身體…等,延伸活動使學生理解,結構可以應用在任何人造物上。在發現階段,希望同學能從生活中與網路上,尋找自然界已存在的結構,並與人工物做比較,發現他們的相似之處,是否有美感與秩序;在探索操作階段,希望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能理解除了對稱之外的均衡、有秩序之結構、材料對結構的影響、空間與結構的關係…等。經由操作體驗,深化之前觀察結構的美感印象。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學會結構對於美感造型的影響,並能理解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場合。

2.學生能經由練習結構模型活動,對秩序與造型上的構成也能有所理解。

 

 

教師課後省思

1.原先教案在第45堂課規劃的概念,想使學生探討結構與材料、空間與空間連結的美感,但在先期實行時,發現這兩個概念又要用更多的時間來講解、操作使學生明白,並且多元材料會涉及因此更換教學重點,擺在a.如何使結構穩固 b.如何使結構有美的形式。或許以後a.結構與材料b.空間與空間連結這兩個概念可以再獨立發想為兩個教案,可以使學生作比較完整的探討。

2.使用紙為模型製作時,學生和老師有時會為了不同造型的結構物是否屬於同一種支撐方法而有爭執,當有這種情形時,教師採用全班投票表決的方式,讓學生有自行思考而非老師論斷的空間,但不知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3.學生在尋找生活中的結構物,為了讓學生可以觀察到比較多可能的形式,所以請學生從網路中尋找,但這樣的方式會比觀察實物不容易發現力學傳遞的模式,報告的時候需要老師在旁邊講解。

4.在木結構製作的過程中,先期實行的班級,有的小組,直接模仿網路調查中找到的範例碰到困難,例如:複雜的艾菲爾鐵塔、松果的結構、台中國家歌劇院……,因此加入成套概念的導引。因為第一次試驗,未考量到國三生對木頭材料的熟悉度,或許繼續沿用紙模材料,可以讓學生更容易作出模仿調查案例的構造。

5.感謝美感教育團隊的協助,舉辦許多研習觸發教案思考的起點,也感謝各個行政的指導與協助。

 

課程規劃
  • 01
    問題引導篇

    需要帳篷的杯緣子

  • 02
    發現篇(一)

    自然與人工物的結構

  • 03
    發現篇(二)

    分組報告

  • 04
    探索篇(一)

    結構與材料

  • 05
    探索篇(二)

    結構與空間

  • 06
    延伸探討篇

    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結構

陳煜尊
南投縣立旭光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南投縣立旭光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