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此課程先藉由活動讓同學發現生活裡「力」的存在,與「結構」二者之間是相互依存並彼此抗衡的關係,從簡到繁的挑戰過程中吸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累積,加入對整體結構視覺美感的練習,來修正並提升作品的完整度,也用小組討論研究方式進行對實物結構的觀察與分析,進一步了解良好的結構在使用上的重要性,並學會團隊合作及應用。
最後讓同學以「結構」為主軸,設計一個能於生活中使用且可簡易摺疊的物品支架。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認識何謂結構。
2.能於生活中發現更多關於結構的部分,並學會欣賞。
3.能以結構的角度重新對生活使用中的物件做分析與思考。
4.未來選擇物件時,對結構要求,同時也能有美感的追求。
教師課後省思
1.學生普遍喜歡動手實做的課程。
2.由淺到深的階段性任務確實能提升同學的思考層級。
3.這6堂課的時間分配,實做自己日後能使用的作品只有2堂課,約7成的學生無法達到它預期完成度。
4.在材質上還需改進,因為如果考量日後要能經常性的使用,紙板硬度不足,而瓦楞紙雖較硬,但不便於彎摺。
5.一組5人的團隊,人數太多,4人一組應該是比較理想。
-
01結構與力的發現
1.個人透過立筆活動,發現力的存在與結構之間相互關係與問題 2.相互觀摩與分享討論
-
02思考結構組合與美感共存的可能性
1.以上次完成的作品進行外觀分析,嘗試改進如何將它簡化或美化,達到視覺美感的呈現,比對優缺點 2.增強條件,從單一到多數,嘗試思考結構上的組合問題與重點 3.先各組討論再發表、分享
-
03結構與美感的再進化,分析結構原理與方式
1.分組合作進行立書活動,從中探索結構體如何進行有效拆解再使用問題或方式,並兼具美感 2.各組討論與發表、分享
-
04探索支撐力的結構與結構有效使用問題
1.影片簡介安藤忠雄、高地的作品 2.回顧之前練習的作品,可嘗試改進 3.小挑戰的作品觀察與思考
-
05結構物小挑戰
實作: 運用之前所學到的結構認知,進行用紙材來完成一個可簡易折疊的支架結構物,如:手機架、平板架、水杯架、書架…等
-
06完成小挑戰,分享討論與發表
完成小挑戰並分享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