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不能靠直感!

核心概念
  • 質感構面的美感
  • 相同材質能有不同質感的呈現
  • 合宜質感的選擇
美感知能
  • 認識美感體驗要素-質感。
  • 發現不同質感的差異性。
  • 從質感特性的角度作考量,選擇合宜的材料。
  • 感受物件經由不同質感的材料組成,會展現出不同的美感和趣味。

課程概說

本課程學習「質感」的美感構面。先觀察、品嚐不同質地的糖果,以視覺、觸覺來體驗、比較不同質感的感受,認識質感的概念。再經由厚卡紙加工實驗,瞭解相同材質質地變化後會產生不同的質感。並於講述合宜質感使用的重要性之後,分組實地踏查,找出校內不適宜的材質使用,並提出改進建議。最後,示範製作技巧,讓學生運用提供的材料以不同的加工方式,進行質感試驗,完成符合要求的杯墊。

美感預期成果

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是質感的呈現。透過本課程,希望除了讓學生認識什麼是質感外,更能透過質感的實驗、校園環境中質感使用的探索,了解質感的特性與合宜性,進而能在面對特定的要求或目的時,懂得從質感的特性做考量,選擇合適的質感做回應。

 

教師課後省思

  1. 第一堂課質感體驗活動中,發現甚多學生分不清楚味覺與觸覺的差別,在書寫糖果質感的時候,常看到甜的、酸的等味覺上的形容詞,而非觸覺上的質感感受,須一再的提醒味覺與觸覺的不同,而學生會使用在質感上的形容詞也很貧乏。
  2. 有糖果在面前,所以學生情緒高漲也很急,因此課程進行中需控制學生的情緒也須控制時間,指引學生活動的指令要清楚,一道一道依照次序說明,學生理解並完成後再進行下一步驟。
  3. 第二堂質感的實驗,因為告知學生是實驗性質,並不是要做出完整的藝術作品,請學生可以多方嘗試,因此上課的第一個班級一開始學生玩心大起,甚至以開玩笑的心態,故意用尖銳物品大力戳刺卡紙及撞擊桌面製造噪音。在制止並說明雖然是實驗,還是要以做出美的結果為目標,再次提醒美還是要在秩序、整齊的原則下才會成立,並建議可以在厚卡紙上分出格子,並於每個格子範圍內嘗試不同的做法。有了建議與規範後,同學對質感實驗的態度變為比較嚴正以待。第二個班級後,一開始上課改為先將建議與規範說明清楚,學生的作業執行態度則不再有第一班的狀況發生。
  4. 課程計畫設計過程中的想像是理想的,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每位學生的認知與態度不同,因此老師的規範要先說明清楚,課程引導與對學生的要求要更明確,才能讓課程進行順利並達到計畫預期的效果。
課程規劃
  • 01
    眼見不一定為真

    選用不同質地組成的糖果讓學生觀察、品嚐並分析、紀錄,引導其發現與感受質感的特性與質感的差異性。

  • 02
    質感實驗

    讓學生以切、挖、割、燒、折、上膠….等不同方式加工厚卡紙,透過手做的實驗,體會同樣的材質質地經由不同的加工後會產生相異的質感變化。

  • 03
    美、喜歡,不一定適合

    教師利用簡報圖片介紹設計作品與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了解在生活環境與物件中,合宜使用質感的重要性。

  • 04
    校園質感糾察隊

    學生分組活動,探索校園,找出校園中不適宜的質感使用例子,討論出不適合的原因,並提出可如何改進的方案。

  • 05
    質感的試驗(一)

    示範說明製作方法,用經緯交織的方式鋪設羊毛,混合使用不同線材,加上肥皂水搓洗,可讓羊毛氈縮,因表面含有不同線材,完成氈縮的羊毛杯墊會呈現不同質感。

  • 06
    質感的試驗(二)

    學生組合運用習得的相關技巧,使用羊毛和不同線材來做質感試驗,以完成不同表面質感、平坦可放置杯子不傾倒、防滑、吸水的杯墊。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