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用紙做房子

核心概念
  • 結構構面的美感
  • 結構的組成目的
  • 結構與力的展現
  • 結構與美的關係
美感知能
  • 學生能初步理解結構的方法
  • 學生將知道結構與力之間的平衡關係
  • 學生能理解結構中的美感

課程概說

結構包含了力學的知識及材料的科學,本課程設計一從此兩方面來著手,讓同學透過動手操作,體會關於建築中結構的力與美,並思考結構在「對抗地心引力」時,所啟發的創意及挑戰。
本課程藉由孩子間分組的趣味競賽,並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對抗地心引力的遊戲一張紙的站立、基本形到101,立體結構到建築物),理解結構與力學的關係,進而嘗試創造美好的結構體。然而,結構組成有一定的合宜美感,除符合適宜的平衡、比例等形式之美,還要能對紙材料有些一定的認識,並能思考結構到建築之間的實用性和美感差異。

美感預期成果

結構的外觀取決於美感及其功能,透過結構命題的趣味競賽,讓孩子理解結構與力學的關係,進而嘗試創造美好並能對抗力學的結構體。另外也希望孩子能對材料有所認識,透過實際操作摺紙的過程,讓孩子瞭解紙模型的材料結構力及特性,並能思考環境中結構與力的存在,同時感受人空間中的平衡關係與協調,具備美感意識與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由於第一次規畫執行美感課程,並且將結構主題放置於建築之單元,再加上只有六堂課的時間,所以時程進行較趕,在最後階段,自己及同學都會希望能完成一個建築作品,而沒辦法完全聚焦於結構上的體會思考上。因此特別在下學期開學,加入了一個簡單的展覽及共同票選分享活動,讓大家可以再從結構、美感、功能性三方面,去檢視自己及同學的建築,並且提示他們此單元,從一張紙到一個紙建築的改變結構的實驗經歷反思。未來的美感教學上,因為在第1.2堂課讓紙站立的實驗中,同學展現了很多元的創意,覺得可以將教學過程再放慢,加入更多實驗的遊戲;並在未來的教學提示上,會更嘗試跟現實美感經驗做連結,讓同學更能聚焦於美感的主題構面的探討,而更能體會生活當中結構的感理性之美。

課程規劃
  • 01
    讓一張紙站起來

    透過摺疊的方法,改變結構讓一張紙站起來。

  • 02
    從一張紙出發,到2張紙相遇

    介紹剪割、摺疊、卡榫及捲曲(介紹日本建築師坂茂的紙建築作品)的四個結構方式,嘗試結合2人的紙,將2張紙變成一個穩固的創意立體結構。

  • 03
    基本形體變101

    練習基本三角體、正方體、圓錐體、圓筒型作法,分組用彼此的基本立體型,組合一個高的立體結構101。

  • 04
    我的小小紙建築

    介紹坂茂的建築作品,讓學生結合之前自己立體創意結構及基本立體型紙模,自己設計組合成一個小小建築結構。

  • 05
    立體結構到建築物

    介紹鏤刻的方法,製作門窗及裝飾;提供竹籤、保麗龍球,補強結構裝飾,讓學生從實用性及美感上,將立體結構轉換成自己的建築設計。

  • 06
    討論欣賞

    讓學生欣賞感受彼此的結構美感,從實用性及美感上做票選,選出自己喜歡的作品討論。

李少文
臺南市立延平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南市立延平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