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系列課程是從質感的意象出發,首先會藉由PPT(視覺)以及恐怖箱(觸覺)的活動來引起學生學習動機,並重新讓學生去注意到物件的質感帶給日常生活中很大的影響,並且無所不在。
在整個系列課程的中程,分組讓學生在校園中實際探索各種質地的特色,如:溫暖、冰冷、柔軟、堅硬、粗糙、光滑。比較質地改變所產生的心理感受,如:什麼樣的質感可以給你溫暖的感受?並於下一週課堂分組報告、分享與討論。
在計畫的後段讓學生根據組別,合作構思如何設計一款富有美感的玻璃杯。(舉例:讓人可以透過視覺或觸覺,去感受到這是一款杯體很柔軟的杯子。)
此次課程最大的調整之處是一系列課程的後半段,上一期是根據組別合作創作出一個聯作,但這次則是每位同學都需要根據任務目標,使用KIT完成各自的作品。期望這一次同樣能讓學生有不一樣的美術課經驗,更期望能夠讓學生將美感的能力運用於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注意到日常生活中,不同的質感元素、欣賞不同質感產生不同的美。
美感預期成果
一、學生從中能瞭解質感對於物件所產生的影響。
二、學生從中能聯想質感對於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關係,
三、學生從中能欣賞不同材質所產生不同的美感。
四、學生能設計出兼具美感與實用的玻璃杯。
五、透過分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表現出自發、互動、共好以及團隊精神的態度。
教師課後省思
沒有接觸過美感教育課程的學生,普遍對於藝術與生活的連結仍屬薄弱,但接觸美感教育課程之後,發現大多數學生開始會感覺美與生活的關係。前一次計畫原本為依照組別共同創作作品,這一次改為各自創作的好處是學生們不需要再彼此遷就,可將自己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付諸實現,也因此創作出許多不僅活潑、更具美感的作品。
-
01何謂質感?(質感的視覺性)
以合作學習法中,小組遊戲比賽法(TGT)來進行此次課程,以每組4至6人來分組,共分為6組,並選出組長,最後獲勝的組別將獲得表揚與嘉獎。教師於課堂開始先介紹美感教育實驗課程計畫,並進行分組。接下來,開始透過PPT介紹,何謂「質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質感,來進行討論。主要讓學生探討不同質感的視覺表現,不同的質感看起來如何。
-
02質感體驗:恐怖箱(質感的觸覺性)
於課堂開始先複習上週所學,並開始進行發展活動:「恐怖箱」。讓學生透過「恐怖箱」活動,實際觸碰、感受不同質感的東西,激發興趣、建立關於觸覺所帶來的材質感受,摸起來如何。
-
03尋找校園中的質感(蒐集生活中的質感)
藉由前兩週讓學生感受到表面的質感所傳達出不同的訊息之後,本週給予不同組別不同的意象任務:溫暖、冰冷、柔軟、堅硬、粗糙、光滑。讓各組根據任務內容,在校園中進行觀察,尋找擁有目標質感的元素,各組挑選出三種拍照、並記錄下來。
-
04各組上台發表(分享心得、討論與回饋)
各組根據上週所發現的所見所得,於台上進行發表、分享。(讓學生腦力激盪,不同的質感會給人何種感受。)
-
05質感練習(一):以分組合作學習進行討論
各組進行作品創作前的討論與構思,根據不同的質感主題(溫暖、冰冷、柔軟、堅硬、粗糙、光滑。)各別設計一款兼具任務條件並富有美感的玻璃杯,並用一週時間準備材料,例:柔軟組的每位同學皆負責設計出,讓觀者可以從視覺、觸覺感受到是個柔軟的杯子。
-
06質感練習(二):上台發表、教師總結
在第七堂課最後一節的課堂上,分組上台發表、分享,再由教師對此一系列課程的總結,並根據各組的課堂表現,選出獲勝的組別進行表揚與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