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椅」柔克剛

核心概念
  • 結構與使用的承載力學與平衡
  • 結構物件的秩序美感
  • 結構的功能與造型美感
美感知能
  • 運用結構概念設計美感結構椅
  • 思考生活中椅子的結構美感設計
  • 瓦楞紙椅的結構補強方式

課程概說

一、結構之美:結構與生活
以生活中之實例,帶領學生了解「結構」於生活中的運用,及如何在使物體擁有穩固的形體基礎之上,達成具有美感的設計。

二、不紙如此:結構試探
給予學生關於力的挑戰,以十字卡榫構件為主、幾何形為輔,實際探索如何以基本造型達成結構穩固與適宜的美感。

三、椅柔克剛:結構應用
以椅子為題,請學生將結構試驗運用其中,並以瓦楞紙為材料製作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一、高中課程轉換國中課程:

原教學內容明快有趣,但教學對象為高中生,而筆者所任教學校為國中生,因此須將「結構」與「力」的概念部分簡明化。教學進程雖相同,但在試驗十字卡榫活動外,再增加一節結構試驗課程,擴充與增強學生對於結構的認知與感受。

二、「力」的概念具體化:

「力」雖然是無形的,但原教案中以十字卡榫為結構基礎讓學生體驗,是可讓學生有感, 且有可塑性和彈性的思考與延伸空間,希望在國中生身上給予啟發。

三、「力」與「美」結合:

學生能分析視覺現象組成要素,了解美感的形式及與生活的連結關係。

 

教師課後省思

(一)教師本身對於結構力學的理解,與課程設計的挑戰:

力學對於美術教師而言相對陌生,課前須準備大量資料,對於國中生更需搭配影音媒體和實體範例較易理解。有時學生在操作上可能遇到結構根本上不穩的問題時,教師較無法即時解決,需與其他理科老師切磋討論。

(二)學生對於結構造型的延伸變化較少:

此次探討的紙椅中的結構之美,除了穩固性外 更須兼具美感,對於國中生來說在第一先決要件的穩固性上即使用大部分時間研究與探討, 美感部分就反而容易忽略,需教師一再提醒或引導。而造型部分也為了求穩定,較少創意 性或出格的表現和嘗試。

(三)學生對於結構技法的學習與問題解決的投入:

在開始課程前,擔憂許久國中生是否難以接受及消化此單元內容,但意外的是在第一個挑戰-卡榫實驗中,大部分同學相當投入,尤其在一開始提出以「瓦楞紙」作為挑戰媒材時,學生的錯愕與不相信,到動手完成並試驗成功後的雀躍,前後落差的表現覺得相當有趣。另外在創作紙椅時,學生不安自己是否能和組員能夠完成立體作品,到最後全心全意、小組共同投入合作的樣貌,以及能成功載重同學、完成一件能夠實際使用的紙家具,滿足與成就在臉上呈現,也是教師上課的動力來源!

(四)課後延伸「結構」在生活中的運用:

課程結束後,自覺應該在課程中延伸帶入更多的案例與學生討論,希望他們能夠在結構思考上有更多的延展性。

課程規劃
  • 01
    結構之美

    感受「力」.了解「力」-校園椅子觀察、椅子案例分析

  • 02
    不紙如此 :「力」的挑戰-十字卡榫

    1. 觀察卡榫承受「力」的情形。2. 瓦楞紙材的認識與結構骨骼的關係。3. 受力面與美感結構設計。4. 卡榫間距測量與裁切工法教學(卡接與疊摺)。5. 觀察物件排列與承載力的關係。

  • 03
    不紙如此 :「力」與「美」-十字卡榫進階運用、結構補強

    1. 承接上週的十字卡榫實驗,加上幾何形體、柱狀等變化,以及結構補強的方式,請學生再次挑戰書與人的承重試驗,並比較外觀、承載力與上周的差異。 2. 學習重點:要將物品做的堅固非常容易,但做的剛剛好堅固是需要技巧的。

  • 04
    椅柔克剛 : 設計圖與模型試驗

    1. 針對前兩節所實驗的結果,以十字卡榫和幾何形柱為主要構件進行設計。2. 按草圖,先以瓦楞紙做小型的模型試驗,並請小組分配組員所需負責的部分與工作。

  • 05
    椅柔克剛 : 做做看

    1. 以瓦楞紙卡進行實做。2. 製作期間,請學生實際試坐,並依需要進行結構補強。

  • 06
    椅柔克剛 : 坐坐看

    1. 依小組上台分享作品,教師邀請其他同學進行評析。2. 拍照上傳,做一個小型的雲端策展。

李奕萱
曾為 臺中市立順天國民中學 教師現職 臺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