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水果季曆-當著時的食材怎麼看材有感?

核心概念
  • WHAT核心(探究)問題-探索時令色彩的合宜性。
  • HOW核心(探究)問題-學習具象到抽象處理的程序知識。
  • WHAT核心(探究)問題-透過五感,探索材質的美通感經驗。

課程概說

此次課程結合國文領域「臺灣四季風土滋味」食材探索五感體驗的文字書寫與藝術領域季節月曆美感設計的跨領域主題課程。課程開始先從國營單位印製的水果月曆的提問開始,引導學生思考月曆的美感價值;第二節課從關於食材記憶~用五感回憶食材料理經驗;第三~四節水果月曆模板分享與選擇,運用格線的分割邏輯進行模板視覺構成; 第五~六節節氣月曆配色,思考色彩主、次、輔助色組合的意象探討;第七~八節食材質感微觀拍攝;第九~十節解構水果的構成可能方法;第十一~十二節透過水果月曆探索視觸覺的材質經驗。

向度分析

1.能夠建立訊息層次的比例概念。\r\n2.自然節氣、食材色彩、材質意象的對應關係。\r\n3.明白視覺色彩、比例與訊息層次傳達的關係。\r\n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將時令食材季曆視覺化的探索歷程,預期讓學生運用格線比例的分割邏輯進行季曆的重組排列,再逐步加入色彩主、次、輔助色組合意象探討,接著尋找視觸覺的材質經驗,最後以美感的構成呈現。達到用視覺化圖像的方式來轉譯文字訊息的能力,完成具美感與功能的時令食材季曆。

教師課後省思

本次主題式課程是將水果季曆拆成比例、色彩、質感、構成四個構面分10節課來上,過程中發現這四個構面息息相關,硬是拆成三大單元(比例、色彩、質感)的斷裂式教學,學生很難產生構面連結的連動關係學習。美感教育應是不斷思考構面前後關係來做調整,不應是在不知道下個步驟前就貿然決定形式,如:讓先學生作模線模組(比例構成)討論後,接著作配色單元,最後將季曆內容放入月曆時就會產生使用比例上的調整困難

因此我的教學修正,會是先以三個KID分別作比例、色彩、質感練習後,再做主題季曆的構成作業來作總結式評量。

課程規劃
  • 01
    月曆美感經驗

    檢測美感知識-引導思考美感態度/價值觀。 經由月曆的優缺點分析,發現月曆設計的元素,進而推測設計的意圖與使用者的習慣。

  • 02
    五感探索食材

    用五感體驗的文字與圖像來描寫食材從土地到餐桌的探索經驗。 經由當令食材品嘗經驗喚醒學生關注食材的感官體驗,進一步發掘生活經驗與美感構面的關係。

  • 03
    手感經驗

    統合觸覺、視覺與經驗連動的概念。

  • 04
    尋找時令色彩

    1.節氣的色彩順序與意象感覺說明 2.模板色彩配置與感受色彩經驗

  • 05
    微觀食材質感

    拍出食材材質感官經驗

  • 06
    季曆的材質意象

    季曆的構成製作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