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實施於澎湖縣立西嶼國中,教師現任教於臺北市立明湖國民中學。
西嶼國中有一個特色──學生入學領取的「生涯輔導手冊」皆須自己設計封面,希望讓學生表現自我並發揮創意,目標立意良善,但負責授課的資訊教師在106-2學期末曾與我討論遭遇的問題,即學生的成品缺乏美感,在他偏重電腦操作技術的指導中,較難引導孩子畫面的安排,於是,在發揮各自專業的基礎上,決定跨科合作。107-1學期,七年級學生由我在視覺藝術課教授版面編排後(以色彩與構成教學為主),原定於資訊課完成封面設計,然而受進度影響,學生尚未實際操作,藉此機會,以「比例」切入課程水平面,持續拓展學生眼睛與雙手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八、九年級學生早已完成封面成果,故採取「觀察成品」的方式進行課程,再提出新的構思以詮釋比例的重要性。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參考自台南市立復興國中余秀蘭老師之課程「我的讀書筆記」。
1.學生能藉由原教案【動手做】比例學習工具,累積視覺感知經驗。
2.學生能藉由原教案【試看看】圖文排版練習,拓展各種比例關係。
3.學生能分析「自我喜好的比例」、「與他人共感的比例」有何特徵。
4.學生能以比例的角度分析喜好的畫面,探究尺度美感並記錄發現。
5.學生能轉化經驗,將比例作為表達自我的媒介,以解決實際問題。
6.學生能在比例的探索後,反思過往的經驗,重新觀察並進行修正。
7.學生能在不同的美感課程脈絡中,連結自身經驗,覺察自我成長。
教師課後省思
■遇到問題與對策:
教學部分順利,惟後期將成果藉由電腦進行編排時,教師發現學生雖善於使用網路社群、遊戲媒體,卻對於基本的WORD文書處理不熟悉,然而,也得此機會引導學生認識WORD在文字應用及圖片編輯的功能。
將圖片填入WORD圖形時,因「圖片」與「圖形」比例不一致,學生必須先使用編輯軟體修正圖片比例或進行裁切,使其填入圖形時能契合、避免變形產生;同時,為了使圖片符合不同的版型,學生得以觀察圖片裁切為不同比例後的樣態,思索圖片的重點與比例變化,加深比例多層次的探索。
■教學發現與省思:
這次的美感課程安排三個年段的學生參與,由於學生參與美感教育的時間長短、構面多寡不同,讓教師得以發現不一樣的課堂風景,也觀察到穩定實施兩年美感課的學生在感受力上的改變(請下載教師之成果報告)。
-
01【動手做】比例學習工具
1.\t學生藉由黑、灰、白紙卡的排列組合,比較各種比例關係,記錄自己的觀察,畫出九種不同的比例關係圖樣。活動中,學生紀錄其中六個,其餘三個藉由與同學交換圖樣,選取自己覺得較佳者,以完成兼有「記錄自己發現」與「觀察他人發現」的比例關係。 2.\t學生使用教師設計之格子圖,長、寬邊皆標記數字,更容易且迅速畫出自己喜歡的黑、灰、白比例關係。
-
02【試看看】圖文排版練習
1.\t學生觀察自己的「比例關係圖」,若每個練習格畫面的全部代表「10」,那麼,黑、灰、白三色分別佔據畫面中多少面積?請轉化為一組數字(例如:黑:灰:白=4:3:3) 2.\t學生寫出九組「比例關係圖」的關係數字。 3.\t學生標記九組「比例關係圖」中最喜歡的前三張。
-
03平面設計的比例觀察記錄
1. 學生使用黑色圓點貼紙,每一個圓點都代表一個字,圓點的大小對應字的比例→操作題目改為教師設計的學習單,悉配合後期版面編排的文字思考,引導學生意識「文字重要性」需與「字級比例」搭配,並有一次修正的機會,使學生在過程中能調整至美。 2. \t挑戰開始前,先不公開「圓點代表文字」此項規則,讓學生關注圓點的比例運用,揭示規則後,學生更能強烈意識到文字比例與重要性的關聯。
-
04情感與理性的平衡:比例
1.\t學生將「比例關係圖」中所選取的前三喜好者,結合文字比例練習學習單,二合一成為封面設計樣式。 2.\t教師示範WORD操作方式。 3.\t學生運用電腦實作:以WORD的圖案功能繪製比例分布,文字使用文字方塊插入,讓文字能任意調整位置。此堂課中,採用關係圖中的黑、灰、白畫面,減少過多色彩帶來的影響。 4.\t檔案存檔,上傳至班級雲端硬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