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記憶採集植感質感

核心概念
  • 以『慢美學』停留與察覺的生活態度,從五感知覺,整理出對質感的感覺辨別。
  • 透過物質本身的形態探討,讓學生可以辨別與選擇一個優質、得宜的生活樣式。
美感知能
  • 瞭解校園環境的車道、泥土、跑道其沙粒的樣貌及其功能性的存在。
  • 學習拓印與描繪收集物質本身的紋理。
  • 學習呈現排列秩序的美感。

課程概說

『質感』是一種存在生活中很直接的感官知感,例如:衣料的柔軟度、沙發的舒適度,都是我們在生活中很自然接觸的感受,因此,我希望在教學中,以『慢美學』停留與察覺的生活態度,帶學生從校園環境察覺,收集自然界的質感物件,從五感知覺,整理出對質感的感覺辨別,及透過物質本身的形態探討,讓學生可以辨別與選擇一個優質、得宜的生活樣式。

美感預期成果

  1. 生活質感的認知、辨別。
  2. 提升生活中質感存在的察覺力。
  3. 更能選擇適當的生活物件,讓生活品質提升。
  4. 對生活的周遭事物,具有以『質感』為出發的美感知能教師課後省思

教師課後省思

第一堂課:採集校園質感,可以修正為用轉印紙拓印的方式,拓印紙上同時標注有比例尺規格,這樣可以讓質感採集更接近物體本身,質感的樣貌會更明確。

第二堂:同學採集回來的香草植物,可以透過小組做類別的歸類,以利後續課程的比較與分析。

第三堂:因為同一烤盤,烤箱的溫度與時間固定,所以製作餅乾時,大小厚薄做好一致性,以免有些沒熟,有些又燒焦。

第四堂:學生採集回來的植物,如有花瓣,要記得將花心攤開,
這樣所壓的花會更整平,進行燈罩製作時,黏貼時會比較服貼。
燈罩的畫面可以更大,學生在發揮畫面構圖時,也相對比較有空間思考設計。

第五堂:學生選擇的植物類別,需要比較立體、硬梗莖葉,如果是一般小花,所壓出來得石膏模,較無立體感。

第六堂:學生在飲食手作餅乾和花草茶時,要特別提醒,讓每個味蕾,能夠細細、慢慢的品嚐,同時寫下在口中的變化紀錄。

課程規劃
  • 01
    第一堂

    釐清孩子在生活中的物品,學習質感的定義與認識。

  • 02
    第二堂

    採集校園香草植物,比較不同的香草植物葉形、葉緣、葉序、葉脈組織所形成不同觸感,以及葉片的厚薄及味覺,了解植物的原生樣貌,再透過拓印、描繪,體感校園香草的質感。

  • 03
    第三堂

    以香草植物,製作麵粉食材製作不同糕點, 讓學生感受味蕾質感的變化。

  • 04
    第四堂

    讓學生以植物與紙張,不同肌理及不同材質配對搭配,練習不同質感的搭配能力,製作出獨有的植物紙燈罩。

  • 05
    第五堂

    採集不同香草植物,以陶土拓印肌理,同時灌入石膏完成植物石膏版,收集校園記憶的質感。

  • 06
    第六堂

    以香草植物的氣味特性,製作出不同口感的糕點、飲品,同時,以植物石膏模版為擺飾餐盤,搭配香草植物點綴餐桌氣氛,營造一場充滿美感與質感校園的季節宴席。

張燕琪
未來學校財團法人臺東縣育仁高級中學 教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