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介紹「愛女孩」的送愛至非洲-縫製布衛生棉計畫,帶領學生去探究,地球的另一端,因為貧窮沒有錢買衛生棉,有女孩要坐在沙地,等月經結束;有女孩以破布、樹皮代替衛生棉;有女孩因為需要錢買衛生棉,從事性交易;更多、更多的女孩因為沒錢買衛生棉輟學……。從這些故事中,引導學生思考衛生棉的價值與意義,並運用質感的記憶,去拼貼一片衛生棉形狀的複合媒材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藝術的學習,學習關懷與同理,對生命、人權、性別的尊重。
教師課後省思
這學期的課程設計,側重議題的深究。前面多堂課的議題鋪陳、後面邀請愛女孩志工演講,旨在引導學生,對這個議題有深深的感觸。因為我認為,創作的能量是來自於對議題的有感、想要為誰發聲、真誠同理的心情。而在這個課程中,對於「質感」構面的詮釋,不單存在於視覺經驗的感受。可以在學生創作質感的選用、媒材的堆疊、文字的述說、細心縫製布衛生棉的過程中,看到他們想要為誰而努力的力量。而這個能量的建立,不再只是作品形式的美感呈現,而是立基於關懷、同理、跨越主體,以藝術為媒介,創造一個人與人的互動網絡。進而產生「連結的美學」(connective aesthetics)、「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
-
01思考衛生棉的質感、所處環境的質感
1. 第一堂課,課程引起動機的部分,會讓學生去觸摸、認識台灣眾多品牌衛生棉的質感、功能、尺寸。男生可能從來沒摸過衛生棉,也讓男生女生在此議題,做交流。 2.然後,再去對比,非洲國家根本沒有這些各式各樣多元品牌的衛生棉。貧困的環境,甚至要用樹皮、坐在沙地等方式,渡過經期。
-
02坐在沙地等待月經結束的女孩
1.PPT簡介「愛女孩」Love·Binti的源起。在東非有70%女孩的生活是在貧窮線之下,沒有衛生棉是婦女就學與工作的挑戰。很多女孩。為了擁有衛生棉,以性交易換取微薄的錢。婦女以樹葉、破布等衛生堪憂物品替代。 2.分享這些議題,所帶來的感觸,並從這些感觸中,尋找適合傳達的單一媒材。例如:破碎的玻璃、塵土、鐵絲網、樹皮……。
-
03閱讀與書寫
閱讀落後國家「月經貧窮」的故事,進行新詩創作。
-
04複合媒材創作
1.從新詩創作中,尋找適合呈現新詩意象的媒材。 2.將該媒材與衛生棉拼貼於畫布中,並於衛生棉上方,書寫新詩。
-
05共縫「女子」事計畫
1.平針縫與迴針縫教學 2.縫製布衛生棉 3.縫製暗釦
-
06真實故事Q&A
1.邀請「愛女孩」志工,分享在非洲擔任志工時的故事。 2.\t大家製作的布衛生棉,送給「愛女孩」志工,幫忙送至非洲,給需要衛生棉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