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配合探索、鑑賞等活動設計,由淺入深逐步建構學生對於質感的認知,使其了解質感與生活美感的關聯性,並且能夠體認出質感轉換前後所帶來的差異與影響,進而能將質感作為日常美化的美學素養之一。
課程中將安排黃金葛的植栽容器設計活動,藉由紙黏土多變的可塑性,搭配教師提供的簡易素材與一個限定尺寸的玻璃杯,去塑造整體的盆栽質感。學生在有限制的條件下,將學會如何運用適當的質感表現,以強化整體的視覺美感,進而體會出質感的重要性。
美感預期成果
1.能透過視覺與觸覺去認識質感。
2.能發現當質感轉換後所造成的美感差異性。
3.能運用質感並且重視視覺美感的平衡
4.了解質感對於美化生活的重要性。
教師課後省思
1.一開始為了限制盆栽容器的尺寸,讓學生創作時更能聚焦於質感表現,因此特地挑選固定尺寸的玻璃杯,作為植栽容器的基本外型。但實際操作過程中,許多學生反應到玻璃杯的材質過於光滑,在覆蓋紙粘土時有部分困難度,教師也將此列為本次課程改進的部分,在日後進行課程實施時,將更改所提供的容器之材質。
2.學生從第一堂課開始,就對質感箱充滿興趣與好奇心,全班進行體驗觸摸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這樣的引起動機方式是有效且有用的。接連的第二與第三堂課,學生對於承裝不同食物而後進行比較的教學模式,普遍感到有趣且實用,不少學生在課程進行中就不停的給予教師正面的回饋,這樣的學習歷程,對於教學者與受教者雙方本身都是最好的美感經驗。
3.學生普遍被舊的美術學習經驗所制約了,當教師將創作的方式有所規範,以便讓質感課程更聚焦時,學生剛開始是有點反彈、失望的,因為大部分的學生都會想把作品以具象且美化的方式去呈現,反而要他們將焦點只留在質感肌理的表現時,他們會稍稍遲疑與茫然。此時教師就需要適時介入予以提醒與指導。
-
01由六個「質感箱」的體驗來認識質感。
學生配合學習單內容,輪流觸摸體驗六個「質感箱」(軟/硬/粗/細/虛/實)之內容物,同時以觸覺與視覺認識何謂質感。
-
02辨識質感轉換間對於整體美感所造成的影響。
讓學生探討質感轉換前後,所呈現的美感差異。
-
03賞析合宜與衝突的質感表現手法。
讓學生賞析各類型合宜與衝突的質感呈現方式。
-
04創作黃金葛植栽容器。
全班以「合宜」與「衝突」為質感主題,進行抽籤分組(以兩人為一小組),各組以 抽中的質感主題進行創作。利用紙黏土塑型方式,並且限制紙黏土僅能以點(圓粒)、線(條狀)、面(塊面)三種形式中,選擇單一形式去捏塑,再搭配所提供的有限素材,製作一個能盛水插植單株黃金葛的容器。
-
05小組作品交流分享。
學生觀摩與賞析各組作品,配合學習單的引導,討論分享創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