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消失的虛空間

核心概念
  • 結構美感
  • 比例與力的結構美
  • 設計構成
美感知能
  • 立體結構 - 透過剪、割、折、摺、捲等方式試驗平面 - 立體的可能性
  • 美工刀與剪刀及尺的使用
  • 畫面的線性設計繪製
  • 手作的精巧練習(如折紙)

課程概說

本課程由孩子貼近的生活環境取材 ,以自然生態中的花草葉為觀察擬態的對象,再進一歩探索日常生活接觸到的容器包裝使用,從花草葉擬態出發,觀察自然中平面-立體的組成方式,探索生活環境裡容器包裝平面到立體之間的形成關係,引導同學試驗結構與力的關係,並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一張紙的站立、一張紙的立體可能),理解結構與虛/負空間的動態關係,進而嘗試由紙(平面)創造立體的結構。

結構最重要的是與力有關的議題 ,從平面過渡到立體是關於結構的努力 ,結構組成有一定的合宜美感,符合適宜的平衡、比例等形式之美,即能達到力學與美感的協調,期許孩子們在生活日常中,能主動認識事物組構的本質,思考人與空間的關係,並能主動關懷、尊重、包容身邊的人、事、物以及環境。

美感預期成果

孩子能發現器物中結構力量的傳達,能思考與創作結構的美感所呈現的不同可能、探索生活中小至器物大至空間的美感 ,具備有美意識與美感素養,同時能思考在人與物與空間中虛實之間的平衡關係與協調性,用一種更尊重而同理的態度與公共環境相處,並運用創作。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試圖從生活中環境取材,以自然生態中的花草葉為觀察擬態的對象,再進一歩探索日常生活接觸到的容器包裝使用,從花草葉擬態出發,觀察自然中平面-立體的組成方式,探索生活環境裡容器包裝平面到立體之間的形成關係,透過結構的進階操作命題,進而讓孩子自然而然的理解結構力與形的本質,再更進一歩帶入立體書的操作探究-到個別創作立體書,課程由原來的六堂課延伸自十二堂課,也使美感體驗-美感分析-美感實作有深一層的創作關係。

課程規劃
  • 01
    觀察花草葉的姿態

    1.直觀觀察花草葉自然與人為的外在形態 2.再從親手觸摸、提、取、拾,體驗感受手邊各式花草葉的形狀、組織,發現主結構的組成,紀錄之(意即發現量體的「材質」、「結構」、「量感」 3.主動探索立體結構的空間 (如:比較各種不同結構的葉結構,理解力方向不同以及對形態變化的影響)

  • 02
    發現虛空間

    觀察生活中的可摺疊收納的物品,說明借由外力操作時,物體結構產生的變化

  • 03
    面的結構探索

    <命題一> 捲一下、讓紙立起來;<命題二> 摺一下、讓紙立起來;<命題三>:_______一下、讓紙立起來;<命題四>:_______幾下、讓紙立起來;<命題五>:_______+_______、讓紙立起來

  • 04
    消失的虛空間1面的結構力探索

    <命題一>:圍塑出最大的虛空間 並說明力的方向嘗試用一張A4紙圍塑出最大的虛空間;<命題二>:圍塑三角柱狀的虛空間並說明力的方向嘗試用一張A4紙圍塑出三角柱狀的虛空間;<命題三>:圍塑最大圓柱狀的虛空間,並說明力的方向嘗試用一張A4紙圍塑出圓柱狀的虛空間;<命題四>:圍塑的_______虛空間 嘗試用一張A4紙圍塑_______虛空間,並說明力的方向

  • 05
    消失的虛空間2比例關係

    學生嘗試:改動上節的試驗品,將結構美感納入設計<命題一>對稱的結構比例;<命題二>等差數列的結構比例;<命題三>_______的結構比例;<討論>你認為怎麼做比較美?有比例關係的結構是否較具美感?why?

  • 06
    消失的虛空間3

    學生嘗試:<命題一>透過觀察與分析各式立體摺紙的結構形態,理解歸納具有虛空間結構的可能形式。<命題二>結合前兩節課的設計理解,自行選擇剪捲摺切等操作 進行紙張結構的組合設計,創造出具有美感並可達到完全密合或張開的虛空間結構體。

  • 07
    延伸課程-拆解組構

    製作重覆單結構紙燈罩→拆解組構思考負空間的立體造形→理解卡榫接合達到的力的平衡

  • 08
    延伸課程- 密室逃脫的跨域課程

    【創作應用】進行跨域課程中能設計學生自編故事中場景一角且具有美感的立體書創作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