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此課程在讓學生了解「美感」與我們共存,再經由觀察與探索的過程中,了解結構在生活中的運用,同時從中發現「結構」之美,並引導學生欣賞特色造型建築與具結構性之產品設計,思考結構與美感並存的重要性。課程中運用生活中隨處可得的紙張媒材,藉由紙的可能性實驗歸納出結構的基礎概念,檢視平衡穩定的結構配置和均衡設計,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立體造型紙燈飾。 此美感課程習得如何觀察生活周遭的結構,了解其基本原則,懂得欣賞和創造力與美的造型。 讓學生勇於創作,將概念轉化呈現,並加以自省調整修正,創造出符合力與美的立體造型紙燈飾,從過程中學會「問題解決」的能力,以及帶得走的美感能力。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能對物體的觀察與發現,展開美感知覺的探索,內化並陳述透過視覺觀察後的感知。
2.學習主題活動中,延伸出物件的新造型,主動發覺物件本身結構之平衡性。
3.學生主動的試驗與發掘,從中分享討論與修正調整。
4.建構引導、探索、綜合活動循序漸進的美感主題課程。
5.學生能對物體的觀察與發現,展開美感知覺的探尋,內化並陳述透過視覺觀察後的感受。
教師課後省思
2人一組小任務的結構經驗堆疊,有助於最後紙燈的創作靈感及呈現力。
-
01第一堂:結構美感
1.疊疊樂小組活動:每組 15 根木頭,看哪組 堆疊的最高,老師會從最下層抽去 2 根測 試結構穩定度。學生從搭建出高度與穩定度 兼具的立體造型,從過程中理解穩定結構的 必要條件。 2.介紹自然界中演繹結構作用的例子,了解什 麼是結構與結構的重要性,學生小組討論歸 納出自然界結構的規則。 3.欣賞世界名建築,以比較的方式,讓學生陳 述具有美感的部分,討論出結構美感的條件。
-
02第二堂:一張紙的可能性
讓學生嘗試用一張紙演變成一個立體結構,突破 2D平面,可與過去經驗產生連結、任意發想,並著手實驗,最後全班討論分享。 1.將手中的紙嘗試以任何方法,變成可站立的 立體造型。 2.以「摺」的概念作發想。 3.組員的結構組合,產生新的造型。
-
03第三堂:不同紙材對結構的影響
學生每人會拿到3張3種不同厚度的紙材(奶瓶紙、西卡紙、影印 紙),經過思考與實驗,任選 2 張進行組裝,製作出能乘載「330ml 奶茶」具美感造型的立體結構,最後全班討論分享
-
04第四堂:立體造型紙燈飾(一) 結構發想
1.結構發想:教師提供「不同厚薄的紙材 1」, 讓學生設計出「可站立2」的結構燈飾,並 思考「燈泡擺放的位置 3」,小組討論設計出 燈飾造型草圖。(1、2、3為主要題目與任務) 2.紙燈飾製作:找尋適合的紙張,嘗試紙張硬 度與透光度是否符合構想,並解決結構問題。
-
05第五堂:立體造型紙燈飾(二) 結構補強與修正
3.修正與補強:思考結構失衡問題,找尋解決 辦法(可上網蒐集資料),進行結構的調整與補強,並在結構穩固與美感之間取得平衡。
-
06第六堂:結構造型的心理感受
小組上台介紹燈飾名稱、創作理念、分享問題解決過程,同學與教師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