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延續108-1以『衣』(色彩構面)為生活介入主題,本學期則以『食』為主要質感構面學習的介面,設計了兩個與『吃』相關的學習活動。L-1藉由『吃』的口感,辨別對應一般性觸覺質感要素。L-6壓軸也以『進食』為題,除了檢核前面對食物質感(口感)辨別與認識之外,進階地以『合宜的搭配,美好的感受』,進行創造性營造的演練,為『生活的質感』––『共美』、『共好』作美感註腳。因此課程從視覺、觸覺延伸到生活整體層面的美感訴求上。
課程中,也搭配質感物件採集與油土取樣、摺紙的實作活動,增加教學活動趣味性,加入實作與變化。又特別引進顯微鏡微觀世界的觀測,深化質感現象觀察的美感經驗。
美感預期成果
- 開心學習,逐步強化生活美感試探的能力。從自身生活重要面向(本單元為『食』)發展美感認知。
- 兼顧『美感力』、『鑑賞力』與『創造力』的多元平衡發展。
- 藉由合作學習精進『合宜』、『共好』的美感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 從學生參與的興趣強度與期待心情觀察,本單元主題是成功的。『吃』這個主題真的是學生重要的生活經驗;從第六節『質與感的距離』學生上課的急切期待與表現來看,學生有在學習與生活間的質感問題作出連結,端詳與撫摸各種杯盤餐具,顯出愛慕之情。因此從真實的生活面來經營美感課程內容勝過各種虛擬、模擬甚至講述形式的學習方式。
- 本單元第四節嘗試融入資訊教學,這部分是教學者最沒有把握的。課堂上較理想的狀況,是運用學校公備的ipad上課,但是ipad僧多粥少,人人想借,在教學時間上的配合有難度,慢一步就借不到了,我們的部分實驗班級課程教確有印借不到而被耽誤後延。
另一個難題是教學者非資訊教學背景,在實施運用資訊設備上課時較難掌握學生的反應與心理狀態,或者對學生操作上的小動作(偽裝)無法破解糾舉。本節次內容是運用平板的相機功能,夾上夾式顯微鏡來拍攝樣本,成功的相片上傳。困難點出在電郵帳密設定上傳的關節上。學生就是有眾多遊戲帳密都記的住,但是學校配給的電郵網址虛擬儲存空間就是記不住。平板經手不同師生,也可能有些通訊設定被竄改了教師(我本人)無法解決,或解決過程長,正好是別組運用平板胡搞亂搞的時機。
從決定借用學校平板上課開始,就預期會面臨好些預想的難題。因此本人決定空出一周進度,用一節課時間借平板讓學生練習一次。果不然先發現了上面的許多狀況,須一一克服。隔一周上正式進度,要求學生自行蒐集觀察樣本卻零零落落沒有很好的進展。 - 整個主題第一節與第六節是遙相呼應的,而且連結的很好。但是中穿插的油土質感拓印、顯微質感觀察與摺紙食器三個部分,我認為校園質感觀察與採樣有較高價值,應該要放大來做(活動空間再放大),讓學生多接觸植物與建物設施延伸出來的質感面貌。但是因為校園防疫的顧慮,這部分發揮的不足。
課程規劃
-
01藉由進食不同『口感』食物,認識『質感』要素
分組分配不同食物,藉由「質感要素檢核表」指認食物的質感要素,並練習以口語整理描述出來,與人分享。
-
02以視覺媒介介紹校園環境各種質感標的物的觀察
以簡報圖片為媒介進行教學,為校園質感採集預做準備。
-
03校園質感採集
以校園開放空間為質感取樣的場地範圍,用油土進行拓印取樣,將成功樣本整理與標示紀錄。
-
04體驗觀測『微觀質感』世界
運用夾式掌上型顯微鏡與ipad攝影功能之搭配,觀察與拍攝各種取樣物件表面狀態的質感特色,圖片篩選、整理上傳並分組報告分享。
-
05認識食器與材質的關係與摺紙小實作體驗
運用認知素材(實物、影片、報導)引導生活中食器材質的思考(環保、公共政策、毒性、一次性食具、自然材質的食器、新興食器材質等);並作摺紙食器小實作。
-
06以進食為主題,學習『質』與『感』距離的合宜安排
分別準備西式早餐類(質感要素不同)的食物,測試分組學生如何選擇合適的食具、餐桌用品,以經營出『合宜』、『美好』的用餐體驗。藉由互評與師評,選出每類食物最優食具與用餐配件安排的組別,課後全組享用該類食物作為獎賞,結束這趟質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