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讀,他們的掙扎

文|WenLin

插畫|Pinzi Hsu

2019年5月,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國家,若再回溯至五十年前的6月,美國正經歷同性戀平權運動的濫觴⸺「石牆暴動」(Stonewall riots),從此同志平權議題在美國,甚至是全球才真正受到重視。

身處描寫同性關係的作品遍地開花的現在,只要打開影視串流平台、翻開漫畫就能接觸 LGBTQ為題材的作品,例如備受關注的《性愛自修室》、《昨日的美食》、《誰先愛上他的》等作,因此我們也許很難想像過往平權之路的漫長征途。但仍有機會以經典文學來管窺昔日社會,除了被屢次改編而耳熟能詳的本土代表作:《孽子》、《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之外,這次透過三部翻譯小說與其有口皆碑的影視改編,來理解三個時空背景下,同志族群與主流社會間的情感聯繫與衝突。 不過,正如著名 LGBT 權益團體「石牆」所言:「憑空臆度他人不出櫃的原因,反而忽略了他人保留性傾向的諸多正當理由」,即使現代社會與部分同志文學作品,立意良好地鼓勵同志族群勇敢、驕傲地出櫃,我們仍需深思多數人選擇不出櫃的原由。

《壁花男孩》 查理與派屈克

讀一讀,他們的掙扎
作者:史蒂芬・切波斯基
作者:史蒂芬・切波斯基
聽到「壁花」一詞,很可能直接聯想到「花瓶」等襯托主角的存在,然而在英文中,「壁花」(Wallower)是指內向害羞、不擅交際的人,他們總是待在人群角落,遠遠的觀察並以獨特的方式洞悉一切。
1991 年,查理升上高一,他開始寫信給「親愛的朋友」,而我們才得以逐字逐句,發現查理無疑是最誠實且有見地的「壁花男孩」,雖然他非常天真無邪(得令有些人討厭),但思考和懷疑的觀點與眾不同,不似一般的青少年。這樣的查理,認識了重修的學長派屈克,原只能透過查理的描述來瞭解派屈克的我們,藉由演員伊薩・米勒在同名電影裡令人印象深刻的幽默感和別出心裁的溫柔,發現派屈克有與生俱來的療癒力,他代表了一個人人都能抒發情感,且問題得以自由拿出來討論的世界。
即使在學校不受歡迎,查理仍能自在地走進派屈克的朋友圈,迷上他的繼妹珊,經歷第一次接吻、第一次約會、第一次跳舞,且無可避免地在熟識後發生衝突而疏離、分心想起他中學好友麥克的自殺,與他最親近的海倫阿姨的意外車禍。然而,查理發現他不是唯一一個壓抑自己的人,他的親姐姐愛上了會傷害她的人、珊的對象經常出軌、學校風雲人物布萊德不願承認自己的性向,因此否定了戀人派屈克的身分。
看著身邊的人各自掙扎,查理意識到他不能只是坐在角落,把別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重要,然後認為那就是愛。他想起身「參與」,去捍衛朋友、家人、與自己,因為認識了派屈克與珊,他不再害怕上學,他感覺自己好像是「無限的」。

《鹽的代價》 卡蘿和特芮絲

讀一讀,他們的掙扎
作者: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作者: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1948 年 12 月的美國曼哈頓,海史密斯在《火車怪客》出版前,迫於經濟壓力,在布魯明黛百貨公司擔任銷售員,聖誕節前夕,她遇見了穿著貂皮大衣,一頭金髮的凱撒琳・西恩。海史密斯說她旋即出現一種奇怪的暈眩感,當晚就將這種感覺寫滿 8 頁文字:金髮女子化身為《鹽的代價》中的「卡蘿」,她則是「特芮絲」。
這本電影《因為愛你》的原作描述一段同性戀關係,在保守的五〇年代,很可能會被貼上同性戀作家標籤,已具名氣的海史密斯於是另起筆名「克萊兒・摩根」出版。
書名指稱的「鹽的代價」眾說紛紜,或可能是源自海史密斯屢次對友人提及的聖經故事⸺《創世紀》第 19 章中,上帝要毀掉罪惡的所多瑪城,事先告知並安排全城唯一為善的羅得一家逃離,且吩咐其不可回頭看,也不可在半路停住腳步,當大火與硫磺從天而降,羅得的妻子卻因為在中途回望了一眼,變成了一根鹽柱。
違反上帝旨意的羅得之妻可以置換成海史密斯、特芮絲或卡蘿,那寧可變成鹽柱也要回望的一眼,是海史密斯遇見西恩的一瞬間,也是 19 歲的特芮絲在百貨公司擔任玩具店店員,對前來購買聖誕禮物的貴婦卡蘿的一見鐘情。鹽的代價至今隱晦不清,也始終不輕,特芮絲與男友兼好友理查決裂,卡蘿犧牲了孩子監護權,她們回不去原本的生活,那一眼可能招致了災禍,卻也代表她們對自由選擇性向、大膽展現情慾的嚮往。

《墨利斯的情人》 墨利斯與艾力克

讀一讀,他們的掙扎
作者:E. M. 佛斯特
作者:E. M. 佛斯特
E. M. 佛斯特早在 1914 年就已根據真人真事寫出《墨利斯的情人》書稿,但直到他高齡過世後隔年,也就是 1971 年才公開出版,遠在姜貴《重陽》、林懷民《蟬》等台灣現代同志小說於 1960年代發表之後,主因是英格蘭直到 1967 年都將所有男性同性戀行為入罪,劇作家奧斯卡・王爾德、計算機之父艾倫・圖靈皆因這個法律被拘捕及定罪,而在完稿與出版的這段時間裡,英國社會對同性戀的態度從原本的無知和恐懼,漸漸轉為熟悉和輕視。
E. M. 佛斯特創作這本書的念頭,是萌生於一次拜訪詩人暨同志運動先鋒愛德華・卡本特與他的伴侶喬治・梅里爾時。梅里爾當時輕撫他的背⸺把手放在他的臀部上,梅里爾的觸摸彷彿從背後那一小點直通腦門。E. M. 佛斯特回家後就著手安排了三個角色:首先衝破束縛求愛,但因為仕途選擇傳統家庭的克萊夫;不顧地位階級的艾力克(E. M. 佛斯特說艾力克是觸碰他背的那隻手);而主角則是自有記憶以來,就知悉自己同性戀傾向並為此自卑的墨利斯,他希望透過各種治療以獲得解脫,直到遇見自己想再度付出的他。
即使此書寫在有可能迷失方向的英國, E. M.佛斯特甚至一度考慮是否值得出版,但三位要角在面對自己內心渴望遭遇「不被接納」時所下的判斷,帶出了戀人間是不分世代地碰到相愛卻無法在一起、或不適合的難題,也讓人看到就算過了一個世紀,人們依舊掙扎著想融入主流群體,卻仍不容易
的時代意義。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