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Links
ANIMAL PROTECTION
Tag
Share
文|編輯部
圖 / 照片|Pinzi Hsu / Raye 提供
2009 年,Raye 看了《血色海灣》,才知道原來她一直以來嚮往的海豚表演與鯨豚動物權其實水火不容,她也想起貓狗被送去收容所七天內沒有被領養,就會被撲殺的事實,於是決定拿起攝影機,告訴大家這件重要的事。
2013 年夏天,《十二夜》上映,記錄了流浪狗在收容所度過的十二夜,引起台灣社會對流浪動物的高度關注;2015 年初,《動物保護法》修正案三讀通過,宣布全面廢除安樂死,卻從此造成全台收容所爆籠。源源不絕的流浪狗讓 Raye 下定決心追根究柢,《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於是在去年底上映,回溯到零撲殺發生之前,希望觀者在飼養前理解結紮計畫、動物保護教育以及收容所轉型的重要性。
最近主要在準備教育宣導的工作坊,預計把十二夜的影片內容切成幾個小段落,召集一些有發展教案經驗的老師們,根據紀錄片去寫不限年級、內容的動物保護教案,主題不限於同伴動物,野生動物、經濟動物或展演動物也在討論範圍內。工作坊原本規劃辦在五月底和六月初,可惜因為疫情的關係延誤了。也有收到一些紀錄片的提案,不過都還在討論的階段。
我在 2009 年左右看了部對我影響滿大的紀錄片:《血色海灣》,內容關於鯨豚類動物權。我原本很喜歡海豚,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看海豚表演,但看完這部紀錄片,我才認知到原來「喜歡動物」跟「動物保護」有可能衝突,也想到國中跟同學一起去收容所的經驗。那時候第一次發現貓狗如果在收容所七天內沒有被領養,就會被撲殺。後來和同學連絡上,聊一聊之後就覺得,那不然我們來拍一部紀錄片把這件事情告訴大家好了,就開始做了。
在推動議題的時候要比較務實,考量走進電影院的觀眾真正關心的是什麼? 紀錄片第二集設定的觀眾是那些原本就被第一集吸引,有在關注動物保護的人,我希望能深化這些人的觀念,在第一集建立的廣度底下,讓觀眾深入瞭解流浪動物目前面臨的關鍵問題,包含結紮、教育以及收容所的轉型。
源頭防堵 結紮計畫
政府雖然有在做絕育,但是量能不夠大,一開始動保處的設立是負責處理狂犬病,主要目的是解決流浪動物造成的「社會安全問題」,而不是流浪動物本身,所以我們很難期望動保處真正做到「動物保護」。 但現在因為零撲殺的關係,動保處的業務從處理民怨漸漸轉變為流浪動物的源頭管理,比如說幫收容所的流浪動物結紮。其中比較麻煩的是,兩、三個月大的小狗送養率最高,但幼犬結紮手術的風險比較高,所以有的收容所為了提升認養率,常會不做結紮手術就「先送出去」再說。諷刺的是,這些小狗往往在長大後又生一窩送回收容所,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惡性循環,也加劇了政府量能不足的問題。
最重要的配套措施就是結紮計畫,因為動物保護有很多路可以走,但當流浪動物總量很龐大的時候,走哪一條路都寸步難行。比如說如果收容所狗太多,原本健康的狗狗被關進收容所後,反而因為長期的噪音和情緒緊繃出現攻擊行為,送養率就會一直下降;如果路上流浪狗太多,潛在飼主會覺得反正狗狗隨便路上撿都有,為什麼要那麼麻煩配合收容所的要求?送養率一樣會下降。所以為了從源頭防堵,讓流浪狗數量下降,結紮計畫真的很重要。
每個生命都該被尊重 動物保護教育
動物保護教育在 2018 年才被納入十二年國教,可以說是從零開始。我們去奧地利參訪的時候,學到「融入式教材」的概念,意思是說動物保護不是一門課,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應該從每一門科目都抽一些時間來討論,藉此養成學生的觀念,比如說在音樂課唱跟動物保護有關的歌,美術課畫動物的生活環境長什麼樣子。 不過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下,國、高中因為升學壓力常犧牲掉綜合課程,動保教育變成國小老師肩上的重擔,但我認為動保教育作為一種態度需要長久的養成,希望未來能發展出從幼稚園到高中的階段 性動保教育。比如奧地利會教幼稚園小朋友幫狗取名字,台灣過去主動推行動保教育的案例則包含在小學培養同理心和責任感、學會每個生命都應該被尊重;國中階段融入社會議題來討論,思考遇到流浪動物過量問題時,愛心媽媽、動保團體、收容所各自面對的困難是什麼?收容所附近居民的感覺是什麼?最後在高中融入職涯觀念,未來考慮從事的工作裡面,從事動物保護的工作內容到底在做些什麼?這樣循序漸進的態度養成,才能減少未來飼主棄養、送養或拒絕讓狗狗結紮的可能性。
收容所改建與轉型
收容所過去位於問題解決的末端,功能是收容流浪動物並在時限內安樂死,但在實施零撲殺之後,收容所的新定位不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一個高週轉的中繼站,動物來這裡之後可以迅速找到適合的飼主並被領養。但民眾目前對收容所的印象還停留在過去髒亂、吵鬧的環境,像彰化原本計畫要蓋的收容所就因為民眾反對而停擺,但現在收容所正在努力走入社會,希望第二集能讓大家對收容所改觀。 以后里收容所來說,因為是原地重建計畫,所以抗議聲量比較小,改建的過程也比較順利。這個改建計畫參考了英國動保團體建設收容所的準則,仔細考慮環境因素與各種使用者的需求,怎麼設計動 物才會住得舒適?工作人員才會方便清掃?人來參觀的時候,要怎麼在盡量不打擾狗狗的情況下又能夠跟牠們接觸?像歐美的收容所通常用壓克力板隔著人和狗狗,但台灣天氣太熱不適合,因此后里收容所採用鐵網與沖孔板。
如果十年之後,台灣真的成功推廣結紮觀念,流浪動物的總量慢慢下降到收容所可以負荷的量,我們就必須停止餵養路上的流浪動物。到那時早已落實一種觀念:如果在街上看到流浪動物,應該是通報動保處,讓牠進收容所,快快找到下一個家;要領養動物時也不會從路上撿或要別人送,而是去收容所,或是找政府監督的繁殖買賣業者,購買生長過程符合動物福利的小狗。
可以從培養自己的同理心開始做起,想想你如果是動物的話,被棄養會有什麼感覺?練習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做決定的時候才會記得顧慮到他的感受,這不只適用在人身上,對動物也應如此。 如果想深入瞭解動保知識,可以和家人一起親自走訪新式收容所,知名的改建案除了后里收容所,還包括新竹動物保護教育園區、燕巢動物保護關愛園區等等。
時至今日,許多收容所改建及興建計畫完成,收容所定位也轉為「認養轉運站」,提供動保教育資源、犬貓免費結紮、疫苗接種,以及民眾休憩,希望能讓更多流浪動物從長期「居籠隔離」中解脫。未來不妨規劃一趟收容所之旅,就算不領養,多和浪浪相處也能提高牠們的親人性以及被領養的機會。
文 | 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 插畫 | Jean TNvR 為現今世界各國處理流浪犬貓問題採取的主要手段之一。透過大規模、高密度的絕育行動,控制某個區域內流浪犬貓的繁殖速度,以人道、有效的方式達成源頭減量效果。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