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魔法

「好好說話」是需要練習的

文|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臨床心理師蔡佳璇

圖|Ada Kang

哇賽心理學是由臨床心理師組成的專業團隊,以大眾容易理解的方式來推廣心理學的有趣、有用之處。

你會希望和別人聊天的時候可以有愉快的交流嗎?你會期待和自己在意的人溝通時,不要有誤會、衝突或是傷害嗎?你會不會總是很羨慕那些會聽別人說話,又能夠表達自己想法的人呢? 如果在上述的任何一項回答「是」,就代表你有想要和別人好好說話的動機。你可能會認為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是八面玲瓏的溝通高手,但其實溝通需要的能力大多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會透過從小到大接觸的人事物模仿學習,然後跌跌撞撞地修正,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溝通模式。既然溝通是需要學習的,也代表有一些有效的技巧,是可以透過刻意練習來大幅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三個步驟來練習看看。

步驟一:讀懂空氣,善用非語言訊息

首先,「良好的溝通」是指雙方有訊息的交流,並且能促進彼此的理解,而達到和諧共處、解決衝突或團體合作達成目標的狀態;不是單方面的要求,或以自我為中心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所以學會察言觀色就非常的重要。 像是在學校中可能會有這種經驗,老師發了期中考卷, A 同學考了 98 分,得意地大聲嚷嚷著自己都沒讀書也能考那麼好,大家對於他的炫耀感到惱火,他還渾然不知。像這種只注意到自己的好心情,卻沒注意到其他同學難過的表情,而經常做出與周遭氣氛格格不入的行為,就很容易顯得「白目」。這種不會判斷時機的表現,就算是再善意的舉動,也會讓人很難領情。 要怎麼學會讀懂空氣之術呢?就要善用非語言的訊息。溝通不只是言語方面的交流,也包含非語言的訊息傳遞,像是臉部表情、肢體動作、眼神交流、語調、語速⋯⋯等。最基本的練習,你可以製作一張情緒表情姿態表,來提升察言觀色的能力(從六大基本情緒開始,也可依據個人需求自行擴充)。

「好好說話」是需要練習的

步驟二:運用溝通紅綠燈,看準時機再發言

在判斷時機的部分,則可以替自己在腦海中設置一個紅綠燈,學會先覺察周遭氣氛再採取行動。

「好好說話」是需要練習的

步驟三:清楚有效地表達「我訊息」

當我們想要表達與他人不同的想法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難免會顧慮對方聽到的感覺,也會擔心關係變糟。這時「我訊息」就是一種不批評、不指責對方,又可以把自己的困擾或期待清楚告訴對方的溝通技巧。 可以依照下面四個步驟來做練習。

「好好說話」是需要練習的
1. 具體客觀地描述對方的行為,拋開個人主觀的評價。
例如朋友遲到了,我們很容易脫口而出「你每次都不講信用遲到,害我等很久」,「不講信用」就是批評別人的詞彙,「害我」則有指責的意味。具體客觀的描述則是「我們約 10 點見面,你 10 點 05 分到達」。

2.說出因為這個行為而引發的情緒感受。
除了讓自己的情緒有個出口外,也幫助對方清楚知道當下我們的狀態。

3.說出會有這樣感受背後的原因,或是指出該行為對你造成的影響。
通常困擾我們的不是行為本身,而是它所造成的影響,指出來對方理解你的想法和需求。

4. 提出具體可合作的期待/請求。
經過前面三個步驟以後,對方會比較清楚理解你的想法,但溝通不只是拋出問題要對方處理,我們才是最了解自己需求的人,所以學習提出具體可行的問題解決方法,並徵詢對方是否同意,或邀請對方也說出想法,就有機會一起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共識。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