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Links
BE REAL
Tag
Share
文|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脫癮而出不迷網》作者)
圖|Lucky Sun
小美是個國中生。有一天早上,同學小恩神秘兮兮地走到小美面前,說:「你知道,昨天晚上,同學們在群組裡說你⋯⋯?」 「說什麼?」小美追問。 「唉呀!我不方便講,你自己上去看。」 說完,小恩快步離開,留下滿臉疑惑的小美。 那一整天,小美都魂不守舍,心裡不斷想著:「他們在討論什麼?」「有哪些人參與?」「是不是我惹到誰了?」「以後大家會怎麼看我?」「我現在該怎麼辦?」 萬萬沒想到,自己竟成了同儕在網路上議論的對象。她當然沒有心思上課,總算熬到放學,趕緊拿出手機。不僅查看社交群組裡的訊息,還到社群媒體搜尋同學們的動態,緊盯著網路上的風吹草動。 整晚,她輾轉反側,難以成眠。隔天,她不想去上學了⋯⋯
社群媒體讓資訊流通更為迅速,朋友之間得以更緊密地相互連結;同時,也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擔心被人在網路社群中議論是非。對於渴望認同與歸屬感的你而言,這無疑是一場大災難。 即使你可能知道,減少瀏覽社群媒體有助於降低焦慮,但還是很難不去關注「IG」或「脆」上的訊息或動態。畢竟,透過社群媒體與朋友保持互動,才能免於被孤立的感覺。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了社群媒體,但心理健康卻隨之下降。憂鬱與焦慮越來越普遍,自傷和自殺的比率也逐年攀升。 因此,有些國家正在研擬立法,禁止一定年齡以下的孩子使用社群媒體,以保護大腦發展和心理健康。
不只是青少年,連大人也難以斷開社群媒體的鎖鏈。在你對社群媒體感到又愛又恨時,得知一個殘酷的事實:社群媒體的開發與設計,就是要讓你花更多時間盯著螢幕、瀏覽動態。 他們透過演算法推播所有你感興趣的資訊,包括文章、圖片或短影音,讓你越看越入迷。當你的黏著度越高,就越有可能掏錢花費。因此,社群媒體背後存在著龐大的經濟利益。 同時,社群媒體提供你一個「被看見」的舞台。你可能羨慕別人光鮮亮麗的一面,也會刻意包裝自己,博取羨慕的眼光。結果是,你花更多心思經營網路形象,以獲得更多按讚數與觸及率,而最終無法停下來。 然而,在沉迷的同時,你也暴露於網路傷害與犯罪的風險之中。
社群媒體可以接觸,但若感到越來越焦慮,應暫時離線,讓自己冷靜平靜。最好每天自我要求,只在少量且固定的時間瀏覽社群媒體,可以關注但不要過度關心。
社群媒體上的你,不是真實的你;那些受歡迎的網紅,也是刻意包裝的結果。自在與安全的人際互動,需建立在人與人的真誠以對上,這樣的人際關係才值得追求。
按讚數與觸及數反映了網路受歡迎程度,但它們往往是演算法的結果,目的是引導你付費。展現自我固然可以,但別讓那些數字主導你的情緒。
知道不要搭理陌生人的訊息,但若不小心被那些溫暖問候打動,在按下回覆鍵前,請給自己十秒鐘思考:「這些問候是真實的,還是我內心太孤單?」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立即下線才是上策。
虛擬世界的匿名性可能讓人肆無忌憚,但所有行為都留下痕跡,並影響未來的升學與求職之路。別讓未來的自己,怨恨現在的自己。
網路世界與社群媒體既令人興奮,也可能讓人感到焦慮或恐懼。請隨時注意自己的情緒狀態;如果遇到困擾或麻煩,記得尋求信任的朋友或大人幫助。記住,尋求幫助是一種勇敢的表現。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