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T EVERY SIZE


從瑜珈到動物流: 讓身體跟著自然律動

文|歐詠芝

圖|包宜鑫

人類自古以來就與動物有著深厚的連結,更在運動發展中不斷向牠們學習。從傳統武術中的虎拳、鶴拳,到瑜珈的各種體位法,都可以看到這種跨越時空的智慧傳承。瑜珈的起源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當時古印度的瑜珈行者(Yogi)深入大自然中探索生命的意義,他們意識到萬物間息息相關,「萬物皆有靈」的信念也讓他們得以欣賞不同個體的美。

動物姿態中汲取身體智慧

瑜珈行者細心觀察各式各樣的動物,從伸懶腰的狗、揹著碩大甲殼的烏龜,到華麗開屏的孔雀,細心模仿牠們的外觀、神態並轉化為優美的體位法(Asana)。這樣的身體智慧在瑜珈(yoga)體系中展現得最為豐富。體位法意指瑜珈練習中的任何一種姿勢,上犬式、下犬式、貓式、牛式都是常見的體位法。除了地上爬行的四足動物外,也有天上飛的烏鴉、蒼鷺、老鷹、鴿子,以及眼鏡蛇、青蛙、螢火蟲、孔雀等各種生物,展現出大自然豐富的生命形態。 有趣的是,透過人類的身體去模仿動物的形狀或是行為,不只能喚醒我們與自然的連結,更可以活動到較少觸及的肌群,或是為既有的使用慣性找回平衡,甚至是療癒身體所受到的傷害。這種向大自然學習的智慧,也為現代運動開啟了新的可能。

瑜珈「下犬式」
瑜珈「駱駝式」
瑜珈「魚式」

讓野性姿態自在流動

2010年,美國體能訓練專家麥克・菲特(Mike Fitch)從這個源遠流長的人與動物連結中,創造了一個嶄新的運動形式!結合瑜珈、體操、霹靂舞與徒手訓練的動物流(Animal Flow)完全鎖定在動物形態上。相較於靜態、重視停留的瑜珈,動物流更偏好不同動作之間的轉換,像是從螃蟹到野獸、再從野獸回到螃蟹,反覆地活動脊柱曲度。 為了貫徹「流動」之名,動物流傾向於將許多動作串聯在一起,一氣呵成地演練完後,彷彿是一支向動物禮讚的舞曲。因為流動的動態特性,這項運動比起關節活動度或肌肉延展性,更加重視核心肌群的穩定性,以及重心之間的轉移。 無論是瑜珈、動物流,或是其他各種類型的運動,都是用我們的身體,有時候搭配一顆球、一支球拍、一座游泳池、一位競爭對手,去展現酣暢淋漓的運動過程,以及不同身體形態所蘊含的美。

動物流「猿式伸展」
動物流「螃蟹式伸展」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